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设新农村 巾帼不让须眉

贵港日报 2012-03-25 19:04 大字

本报记者  蔡恒敏

贵港市农村,活跃着一大批女“田秀才”、女“土专家”。她们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半边天”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少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乡亲致富带头人

说她平凡,韦爱群只是桂平市蒙圩镇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说她不平凡,韦爱群从一个普通的妇女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致富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初,韦爱群所在的单位提出要将本单位管理的部分小水库承包给职工进行综合经营。经过市场调查,韦爱群认定发展综合养殖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1994年春,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工作,承包60多亩水库,并筹集了一万多元启动资金,开始了创业之路,搞起了水面养鸭、水下养鱼的立体养殖。

由于没有经验,首批进货,韦爱群只敢买回200只鸭苗和5000尾鱼苗。但因技术不过关,最终还是亏本了。1995年冬,因为没有安装充氧设施,塘中的鱼死亡过半。

“就当是积累经验吧!”两次失败并没有打垮乐观的韦爱群。当她了解到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后,就跑去书店买了一堆养鸭、养鱼的书籍,跑去科技局、水产畜牧局请教技术人员,还到省外的养殖户家拜访取经,认真钻研养殖技术。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鸭和多种鱼类规模立体养殖的科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资金的积累,韦爱群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养的鸭子从200只、500只、700只到现在年出售肉鸭近20万羽,出售鲜活鱼50万多公斤,原来只有一个60亩的养殖场,现在已发展为3个共800多亩的养殖场。

桂平是人口大市,1998年之前,该市没有一个规模肉鸭养殖场,除了家庭养殖,市场上的肉鸭供应主要靠从外地进货。韦爱群想,当地水面资源丰富,何不发动乡亲们一起养鸭、养鱼?在她的带动下,1998年,乡亲们迅速掀起了养殖肉鸭的热潮,仅蒙圩镇存栏超过1万羽肉鸭的养殖大户就有10多户。现在,蒙圩镇已成为桂平市肉鸭养殖基地,年出售肉鸭200多万羽。韦爱群养鸭还辐射到蒙圩镇周边的其他乡镇。如今,桂平的石龙镇、石咀镇、金田镇等乡镇有大小养鸭场200多个,年出售肉鸭500多万羽,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桂林、柳州以及广东、湖南、香港等地,养鸭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韦爱群是个爽快的人,乡亲们来询问养鸭、养鱼技术和市场供求信息,她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的养殖场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了。韦爱群想,何不成立一个党支部,使乡亲们凝聚在一起,更好地发展养鸭业?2005年7月,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枇杷糖水库养殖场联合党支部成立,韦爱群担任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韦爱群又在养殖户中发展党员中心户。依托联合党支部和党员中心户这两个平台,她经常向群众传授养殖技术,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扶持,信息共享。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养鸭、养鱼。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2008年7月,韦爱群与陈旭芬等5户养殖户共同协商,成立了桂平市蒙圩镇恒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成员30户。作为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韦爱群大力推行科学养殖,长年聘请广西大学动物研究所及水产畜牧系统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使社员掌握各种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预防免疫工作。同时,她十分注重信息收集,建立了销售网络,随时掌握供求信息,及时调整养殖品种和规模,并与其他养殖户互通情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韦爱群通过科技养殖带领乡亲致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06年,她被自治区妇联评为“广西十大养鸭女状元”;去年,她又荣获“全国科技种养能手”称号。

养殖户的好去处

港南区桥圩镇素有养殖猪、牛、鸡、鸭的传统,该镇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则是广大养殖户的“家”。该中心是由自治区第九届妇代会代表、“双学双比”女能手甘木凤一手创办起来的。多年来,该中心组织农村妇女学习农业新知识,切实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服务。3月9日,记者在桥圩镇见到了甘木凤。

1978年,刚从畜牧兽医学校毕业的甘木凤整天背着个药箱,走家串户,阉猪阉鸡、给猪牛看病……“大男人都做不来的活,她一个年轻姑娘却做得稳稳妥妥!”乡亲们由衷地赞叹道。

1983年,甘木凤结婚后,在桥圩镇开了一家兽药店,边卖兽药边治猪病、牛病、阉猪阉鸡。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和禽畜的疾病防疫能力,甘木凤买了不少书籍,自学配饲料。

凭着精湛的技术,甘木凤的兽药店逐渐成为养殖群众必去的地方。后来,她干脆把兽药店改为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开设了群众咨询点,聘用了25名下岗工人、15名特困妇女到该中心工作。在甘木凤的带领下,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每天为群众阉猪阉鸡,给家禽打预防针,接受群众技术咨询,热心提供技术指导,传授动物防疫知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该中心一律赊销药品,并提供饲料配方。20多年来,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共接受群众咨询32.4万人次,扶持养殖专业户1690多户、特困户250多户,扶持资金达380多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是甘木凤的理想和追求。2002年,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办起了桥津养猪场。中心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桥圩、湛江等乡镇1690户群众养猪,为他们提供销售信息,联络收购单位,直接对口购销,使养猪户免除了销售难的忧虑。桥圩镇的杨纯燕一家由于养鸡技术不到位,导致亏本欠债2万多元,家境十分困难。甘木凤知道后,主动找到杨纯燕,动员她养猪,并无偿向她提供猪苗、技术和饲料,帮助她找销路。现在,杨纯燕一家已经还清了债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湛江镇的闫立文、谭演文,东津镇的甘夏妹,桥圩镇的莫正随等养猪户以前都是小打小闹养几头猪,成本高,销售难。在桥津兽药饲料销售中心的带动和帮助下,他们养猪的规模越来越大,户年均出栏达150多头。“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能靠种田糊口的局面,我们离小康生活越来越近了。”闫立文高兴地告诉记者。

巾帼志愿服务队

当前,正值春耕时节。3月7日,记者在覃塘区石卡镇樟竹村采访时,看到不少妇女正在田里忙着砍收甘蔗、翻整土地播秧、整畦种甘蔗。“我们村的妇女能干着呢!”樟竹村妇代会主任杨金燕骄傲地对记者说。

2010年10月,樟竹村结合实际,在全村妇女中选出能力强、有技术、有责任感并且热心妇女儿童工作的志愿者,成立了甘蔗生产志愿服务队、禁毒防艾志愿队、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维权志愿服务队、留守流动儿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等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樟竹村是种蔗大村,全村80%的土地用于种甘蔗。该村韦蕊群、黄桂姨、杨良爱、林仲娇等甘蔗生产志愿服务队队员既是种蔗能手,又是生产前线突击手。当前,正值砍收甘蔗和春耕种蔗之时,她们忙完家里的活,就与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甘蔗。谭静芳、杨洁梅、张娟娟等禁毒防艾志愿队队员,则利用农闲时期和晚上时间,走家串户宣传禁毒和防艾知识,并与200户村民签订了“不让毒品进我家”和“不让邪教进我家”承诺书。截至目前,该村没有吸毒人员,也没有人加入邪教组织。

“樟竹村妇女干活来劲,社会风气好,关键在于我们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杨金燕说。该村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农闲时间和每天收工回家吃完饭后,就集中在一起排练节目,大大丰富了妇女们的文化生活。该村妇女吴艳木喜欢地方剧,丈夫外出打工,自己一人在家照顾家庭,生活平静但又有些乏味。自从加入村文艺服务队后,吴艳木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她带领文艺队自编自导了《科技兴村百家旺》等实用剧目,利用农闲时间在村里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新风尚,整个人精神焕发,生活充实。每年正月十五和“三八”妇女节等节假日,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就在村里搭起简单的舞台,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这时,全村男女老少就会聚在一起,欣赏本村人表演的节目,嘻嘻哈哈大笑一番。

像大多数农村一样,樟竹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谢巧珍、韦容燕、黄肖丽、杨超芳、宋映梅、覃小灿等留守流动儿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将全村留守儿童的信息收集在一起,平时一有空就到他们家去家访,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筹资购买了滑梯、乒乓球、篮球等设备和体育用品,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成为村中孩子们的好去处。

樟竹村的陆高裕、陆宇婷兄妹俩已上初中,父母都去广东打工了,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和他们生活。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员覃小灿十分关心这兄妹俩,一到周末就到他们家去,一边帮忙做家务,一边询问他们在学校的情况,教育他们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覃小灿的儿子陆顺聪和陆高裕同在覃塘三中上学,每周星期天下午,覃小灿为儿子准备水果、牛奶的时候,总会多准备一份,让儿子带回学校给陆高裕。兄妹俩常常说,他们从来没感觉到自己是留守儿童,妈妈般的爱一直就在身边。

新闻推荐

市国税局开展百名税务干部下企业调研活动

...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