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是我们的天使妈妈”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川县关庄中学教师王海蓉
□特约通讯员 刘保刚
或许很多人都见过她,但未必听说过她的故事;或许无数次面对镜头,她讲的却是别人的大爱无私。王海蓉是青川县关庄中学教师。二十年来,在三尺讲台上,在家访的蜿蜒山路上,在无数个孩子的心里,她就是一位天使、一位“妈妈”,对他们不离不弃。
“王老师,我想叫您一声妈妈”
2011年,13岁女孩张雪萍走进关庄中学的校园。时任初一一班班主任的王海蓉发现,张雪萍课上从不发言,课下独来独往,性格内向,成绩更是止步不前。
王海蓉既担心张雪萍的成绩,又担心她的健康成长。利用周末,王海蓉对张雪萍进行了家访,发现两间农村小屋家徒四壁;母亲是残疾人,父亲靠打零工挣钱维持生活。王海蓉告诉张雪萍,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娃来说求学是唯一的出路。成绩好了,将来有出息了,才能改变家里的条件。那天晚上,王海蓉开始思索一个“精准帮扶”计划。
看到张雪萍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衣服,王海蓉就买了几套衣服给她换洗;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一两百块钱给她补贴生活。下午放学后,还经常把她带回自己家里吃饭、休息,睡在一张床上聆听她的心里话。为消除张雪萍的自卑感,王海蓉经常让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让她当了小组长。张雪萍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成绩也在一点一点地进步。第一学期结束,张雪萍的成绩进入年级前20名;初二时,成绩位居年级前10名;初三时已进入年级前三名;中考时,张雪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川中学基地班。
2014年春节前,王海蓉收到张雪萍发来的短信:“如果没有您,我可能早已辍学,没有您的帮助,我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学习成绩。王老师,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好吗?”看着那条短信,王海蓉的眼睛湿润了……
当“卧底”,不放弃每一个掉队的孩子
每晚,王海蓉都要去学生宿舍查铺。为了更好地接近他们,她还悄悄地在学生宿舍铺了一张床。孩子们知道每天夜里很晚都会有一个人来,但谁也不知道她是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要离开。王海蓉的“卧底”生活,让她几乎对所有所谓“问题学生”了如指掌。
2011年毕业的李冬林曾是学校最调皮的学生,还鼓动全班学生不交作业。王海蓉没有直接去批评,而是与他私下里做起了朋友。当年,王海蓉有机会去浙江名校参观学习,临行前让所有同学加她QQ,并承诺:“谁给老师反映问题最多,谁愿跟老师说心里话,就给谁带礼物。”李冬林第一个加王海蓉为QQ好友,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要和老师聊上几句。王海蓉也对他说心里话,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学成归来的那天,王海蓉兑现承诺,给学生们带了小礼物。针对李冬临已养成的抽烟、喝酒的毛病,王海蓉严肃地批评了他。为让他真正认识人生的意义,王海蓉专门带他去赶场,说:“看,这些摆地摊做生意的人是多么辛苦,好的生活是靠辛勤努力换来的。”毕业那年,李冬林给王海蓉写了一封信:“王老师,我打心底感激你。如果不是你的教导,或许我已误入歧途。现在我有了工作,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教以来,用爱心和耐心,王海蓉转化“问题学生”40多人。
抓教改,她与同事和学生一起成长
王海蓉和她的学生都有几本厚厚的日记本。一篇篇日记记录了她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意,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老师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历程,这也是她进行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见证之一。
从2008年开始,王海蓉就探索用成长日记为作文教学开源导航。结合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开辟了“学习反思营”“烦恼宣泄屋”“亲情展示台”等版块,引导学生采撷生活点滴,解决笔下无物的困惑。走上成长日记教学的六年来,她教了两届四个班的语文课,共200多名学生,共批阅学生日记上百万字。
作为一名党员、教导主任,王海蓉把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科研水平的责任担在肩上。为改变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王海蓉决定转变观念,以“导学案”为策略走高效课堂建设之路。她想出了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专业学习—建立评价机制—试点学科先行”的“四步法”。自己带头上公开课,示范引领,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从个人探索到集体研究,从个别班级试点到全校全面铺开,从校内实施到片区交流,最终形成了“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新闻推荐
□特约通讯员王生伟两个月来,集体经济“空白村”项目实施得怎样?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近日,青川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农业、扶贫移民等相关部门,对全县首批重点扶持的10个村级集...
青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