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郭德洁与桂林儿童教养院

桂林晚报 2016-08-07 01:00 大字

李宗仁与郭德洁(资料图片)

■刘铁群

抗战时期,桂林有一所特殊的学校——— 桂林儿童教养院。这所特殊的学校曾使1000名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有了温暖的家,有了学习的机会。筹建并管理这所学校的就是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

郭德洁1906年出生于广西桂平,1924年与李宗仁结为伉俪。郭德洁自幼好学上进,心志高远,不愿做在闺中享受安逸、依附丈夫的小女子。1927年,她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广西妇女工作队”队长,跟随李宗仁出征参加北伐,她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形象给当时的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战时期,郭德洁不辞辛劳地投身于战时难童的收容和教育工作中。1939年2月,郭德洁向国民党政府赈济委员会申请资金筹建战时难童教养机构,获得10万元拨款。同年10月,桂林儿童教养院在李宗仁将军的家乡临桂县两江乡宝山脚下建成。11月1日,教养院正式举行成立典礼,郭德洁任院长。紧接着,郭德洁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到桂南前线抢救难童,教养院的难童很快达到了1000名。因为郭德洁的辛勤努力,1000个失去父母庇护且远离家乡的孩子在宝山脚下找到归宿、走出绝望,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庆祝桂林儿童教养院建院一周年之际,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许世英等政界的重要人士都纷纷题词,赞赏郭德洁救助难童的功绩,李济深的题词是“功逾鞠育”,李宗仁的题词是“蔚成国器”。

桂林儿童教养院收容的1000个孩子来自全国的敌占区,年龄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被分编在初小班、高小班、初中班和职业班。开设的课程有各类专业课,也有农业和工艺劳动课。在专业课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在农业和劳动实践课中,孩子们锻炼了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养院实行军事化管理,起床、洗漱、早操等都集体行动、列队进行。教养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1000个难童分成9个大队,每个大队的大、中、小队长都由学生自己担任,很多集体活动都由大队长负责指挥。

郭德洁非常关心难童们的生活。由于战争年代经济困难,教养院的生活也很艰苦,孩子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郭德洁到教养院看望孩子的时候会尽量给他们杀猪加菜。难童们缺少衣服,郭德洁就从国民党军队里给他们弄来军装。

桂林儿童教养院不仅为难童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还为一批有识之士提供了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教养院有近百名教职员工,其中有一批积极宣传抗战和进步思想的老师,他们把宝山当成了宣传抗战和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除了课堂上的思想宣传,他们还利用歌曲唤醒儿童的心灵,《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激昂的抗战、进步歌曲在宝山脚下日夜回响。由李文钊作词、林路谱曲的教养院院歌也是一首充满热情和朝气,歌唱精诚、上进、团结和理想的歌曲。歌词最后几句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切莫忘记,我们同在患难中成长,要亲爱精诚,要努力前进,要永远团结一致,消灭侵略的敌人,要永远团结一致,为争取祖国自由平等。”

在桂林儿童教养院积极、热情、团结、向上的火热氛围中,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不少孩子还接受了进步的思想,有的孩子加入了共产党,有的孩子后来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工作,更多的孩子长大后在各行各业中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这些孩子都不会忘记,在战乱的年代,曾有一位像妈妈一样教育和庇护他们的杰出女性郭德洁。

新闻推荐

一列动车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行驶月日摄广西自年底开通

一列动车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行驶(8月1日摄)。   广西自201...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