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宝蛮子洞,或是獠人居所

广安日报 2018-04-08 01:07 大字

二龙宝村的蛮子洞。

蛮子洞内,洞与洞之间的通道。

□武胜记者站 赵倩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2月2日,“两江行”采访组到武胜县烈面镇补充采访时,在该镇二龙宝村境内一条公路旁的石壁上,发现一排石屋子,共11间,当地人称蛮子洞。蛮子洞修建于何时、有什么用处呢?对此,国内不少考古专家常给出的答案是:东汉崖墓。然而,当记者认真观察了这11间蛮子洞后,却怎么也没法将它与墓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更像是居所,而非墓室。

室室相通,为墓的可能性极小

在川东北一带,蛮子洞极为普遍,它常位于悬崖峭壁之上,若不是通过软绳或云梯之类的东西,今人是很难进去的。于是,一些地方的人们便常常这样解释:那是过去的人们躲土匪的,住在岩洞里安全。

这种说法看似说得过去,实际上与真实情况相差太远。就在广安境内的一些地方的蛮子洞,曾有一些考古专家现场考察过,他们结合一些蛮子洞的结构及个别蛮子洞里的遗物,得到了一种结论:这些蛮子洞实际上是东汉时期的岩墓。比如,岳池翠湖曾有一些蛮子洞,就被专家确定为东汉崖墓,记者也曾在岳池县双鄢乡下马沟村境内的一些蛮子洞中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陶器残片。

但被专家确定为东汉崖墓的那些蛮子洞,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常常独立成洞,洞内空间也相对较窄。而二龙宝村的这些蛮子洞却明显不同:横着一排的11个蛮子洞,除最左边的一个独立成洞,且空间较小外,其他10个内部空间都相对较大,且又分成两组,其中,左边一组共7间,室室相通,右边一组共3间,也是室室相通。这两组之间,虽然距离不到1米,却互不相通。

这种布局的蛮子洞,更像是古代先民的房屋。因此,记者认为,对于一些专家直接将蛮子洞统一定义为东汉崖墓的说法,似乎有些武断。

这里的蛮子或不是賨人,更可能是獠人

不得不说的是,今川东北地区不少蛮子洞,确为东汉崖墓。这是因为,两汉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确为蛮子,即賨人。

蛮子,又称蛮夷,是古代的统治者对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的蔑称,意思是指这些人缺乏正统教化,生活方式野蛮。

賨人,又称板楯蛮,是两汉时期生活在川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史书记载,賨人勇猛,曾协助汉高祖刘邦平定秦地,立下大功,汉高祖特对賨人采取优惠政策: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賨民不向政府交租税,其余的每人交賨钱40。因所交的租税称为賨,于是便又称这些地方的人为賨人。

东汉末年至东晋初期,蜀地战乱频繁,賨人或避乱而外迁,或战死于战场,到东晋统一蜀地后,賨人几乎从蜀地绝迹了。这一点,在西晋史学家陈寿为《谯氏宗谱》所作序中得到了印证。陈寿在序中这样写道:“土著不迁賨城,谯氏而已。”其意思是说,在西晋时,没有离开賨城县的賨人,就只剩谯氏一族了。

西晋末、东晋初,蜀地发生李雄之乱,李雄本非蜀人,更非賨人,后又在蜀地建立成汉政权,这导致蜀地原住民再次急剧减少。到东晋灭成汉统一蜀地后,蜀地的原住民(包括賨人)更是少之又少了。于是乎,到东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便发生了獠人大规模入蜀事件。

由于獠人在蜀中常聚群而居,一些地方则专门设立了獠人。如今武胜县历史上的汉初县,在南朝齐时,便归属于东宕渠獠郡。

关于獠人入蜀,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李膺在所著《益州记》中这样写道:“李雄时尝遣李特攻朱提……从牂牁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獠居。蜀土无獠,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獠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雄据蜀之时,獠人便已遍布蜀中了,而且,獠人适应山地的能力比賨人更强,故“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

獠人是古代朝廷对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贬称,因岭南地区古称百越之地,故獠人又被称为百越蛮夷。

结合历史上的汉初县始属于南朝齐东宕渠獠郡这一史实,记者推测,今烈面镇二龙宝村的蛮子洞,可能是獠人遗迹,而非賨人,故它不是墓,而是居所。

以上仅是记者的推测,正确与否,还有待专家再做考证。

新闻推荐

白云寺之秘

白云寺正殿。白云寺的螭吻。□武胜记者站姚毅赵倩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打开北斗卫星地图,查看武胜县烈面镇的白云村,便会发现,在该村内有两座寺庙:白云寺和百云寺。一村两寺,同音(“白”与“百”在四川...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