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罐村的窑罐厂

广安日报 2018-04-01 06:36 大字

村民家仍存有窑罐厂生产的土陶。

散落在地上的瓦罐碎片。

□武胜记者站 赵倩 本报记者 朱丽 文/图

2月2日,“两江行”采访组到武胜县烈面镇补充采访时,特意走访了该镇一个因窑罐厂而得名的村落——窑罐村。

在烈面,一提起窑罐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知道,因为该村窑罐厂生产的缸、坛、罐等土陶品,是他们日常生活常用的陶器,直到现在,不少村民家里仍然可以看到大量被遗弃或破烂的土陶器。在窑罐村文书、现年63岁的万显兵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该村一处毗邻嘉陵江边的小山坡前,“窑罐厂就在这个山头上,老窑依坡而建,长约30余米。由于窑的形状像一个斜卧的长圆筒,由许多节组成,所以人们称之为坡窑或龙窑。”顺着万显兵手指的方向,我们只看到山坡上杂草丛生,一点窑罐厂的影子都没有。为了寻找坡窑的痕迹,我们爬上山坡,拨开杂草,发现地面上躺着少许破碎的红褐色瓦罐和瓦片,显见着窑罐厂的过往。

“小时候我们经常跑来这里看工人烧窑,山坡上堆满了各种缸、坛等土陶制品。”万显兵说,“山坡下是一个码头,以前就叫窑罐厂码头,工人们将烧制好的土陶品挑到码头装船,然后运往河道周边的乡镇销售。”至于窑罐厂建于何时,万显兵也说不清楚。

为进一步了解窑罐厂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窑罐厂的老工人万显茂。“早年,我们在厂内的一尊窑王背后发现过一个暗盒,盒子里有张纸,我记得纸上写着窑罐厂建于清朝,但具体年份记不清楚了。”现年70岁的万显茂1965年开始在窑罐厂做工,无论是做瓦

缸、瓦坛,还是瓦罐,他都得心应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窑罐厂最红火的时期,有20多名工人,一月烧两窑,一窑烧制上千件土陶制品。

1970年,窑罐厂被烈面供销社收为国营,搬迁至礼安。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化的快速步伐,窑罐厂的土陶终归比较粗糙,不少质美价廉的外地陶器运入武胜、岳池,不断挤占着窑罐厂土陶在本地的市场。1996年,窑罐厂关闭。窑罐厂关闭后,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农户合股而成的私人作坊,万显茂就曾开过私人窑罐厂,但最后还是因市场需求小而被淘汰。

如今,窑罐厂已不复存在,土陶制作工艺也逐渐没落,匠人几近消失,但它留给当地人的是一份难以抹去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存在的标签。

新闻推荐

纪委干部上廉课

本报讯(谭精华武胜记者站陈本刚)“新形势下的反腐败,不是‘抓典型\’,而是‘零容忍\’;不是‘做选择\’,而是‘全覆盖\’!没有盲区,不留死角;没有例外,决不姑息!”3月以来,武胜县以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培训月...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