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均:将“小苗木”变成“致富树”
□武胜记者站 姚毅 本报记者 胡苗 周文平
而立之年的蒋国均,从事苗木种植已近6个年头。6年来,他将干事创业的热情倾注,那片富饶的土地则馈之以丰厚的回报——仅2017年,占地150多亩的苗木基地就实现产值500万元。“小苗木”如何变成了“致富树”?3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胜县八一乡八一村的四季青苗木种植基地,探访这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80后新农人。
当天,几位村民正在该苗木种植基地里挖地,为栽植红豆杉苗做准备。2016年,蒋国均与陕西省的一家企业达成合作,由他为该企业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在陕西当地建设面积达1.5万亩的红豆杉产业扶贫基地。这两年,蒋国均便常常奔忙于川陕两地,“目前,红豆杉产业扶贫基地的建设已进入了收尾阶段。”
蒋国均从一个种植苗木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还要从他读大学时说起。
2009年,蒋国均以不错的成绩考入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就读一年后,他发现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我喜欢花草树木,想学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了解到所读大学未开设相关专业后,蒋国均从大二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四川师范大学旁听微生物学课程。大四那年,经同学介绍,他还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学习了植物学课程。
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蒋国均也没有荒废学业,于2013年6月大学毕业。“当时,我对自己未来感到有些焦虑和迷茫,一是工作没落实,二是担心父母不支持我创业。”蒋国均说,他家的经济条件一般,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是靠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我把创业种植苗木的想法告诉父母后,没想到他们不仅没有反对,还承诺就算贷款也要支持我。”
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蒋国均一边对苗木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一边向亲朋好友寻求资金支持。“朋友们也很给力,一共凑了50万元。”有了创业启动资金,蒋国均租用了几十亩土地开始建设苗木基地。“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基地种植了红豆杉、海南黄花梨等名贵苗木以及紫薇等观赏花木。”
创业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尽管蒋国均每天都悉心管理,但不少红豆杉、海南黄花梨等名贵苗木都在种下一个月后相继枯死。“这是浇水量和施肥量没控制好造成的,学了那么多理论知识,还是要多实际操作才行。”前前后后交了几万元“学费”,蒋国均才摸索出了一些种植经验。
苗木基地渐渐步入正轨,蒋国均也开始为产品寻找销路。“这些苗木一年后就可以上市,除了联系经销商外,我还利用网络销售。”2014年,蒋国均的苗木基地见了成效,他将50万元还给了朋友,并扩大了种植面积。2016年,他还成立了武胜县四季青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式种植、市场价包销的模式,带动烈面镇、胜利镇的5户村民发展了100多亩苗木种植基地。
记者看到,基地里还有几名工人正在将蓝石莲、莎莎女王等多肉植物装筐。2015年底,见人们对多肉植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蒋国均又流转了10亩土地种植多肉植物。“目前,我们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在广安算规模较大的,广安以及南充的许多花店都是在我们这里拿的货。”蒋国均说。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蒋国均说,苗木种植行业仍然很有市场前景,但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从事苗木种植的人增多,产品同质化,“目前,我准备引进市面上较为小众且具有观赏性的苗木。”
新闻推荐
烈面民众教育馆旧址。□刘敏文/图1月26日,“两江行”采风来到武胜县烈面镇,原本打算考察的几个点,因种种原因己消失殆尽,唯民众教育馆依然保存完好。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设置往往是以县城为分布点的...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