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县与其故城遗址

广安日报 2018-04-01 06:35 大字

汉初县故城遗址文物保护碑。

□刘敏 文/图

“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拏断岸,急雨沸中流。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所写的《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合州汉初县故城,即烈面镇汉初村胡家坝。

汉初县,按照目前认同的建置沿革是:南朝齐(479-502),析垫江县以北地,始置汉初县。《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益州,镇成都,起魏景元四年所治也。开拓夷荒,稍成郡县,如汉之永昌,晋之云山之类是也。蜀侯恽杜以来,四为偏据,故诸葛亮云‘益州险塞,沃野天府\’。刘颂亦谓‘成都宜处亲子弟,以为王国\’。故立成都王颖,竟不之国。三峡险阻,蛮夷孔炽。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方面疆镇,涂出万里,晋世以处武臣。宋世亦以险远,诸王不牧。泰始中,成都市桥忽生小洲,始康人邵硕有术数,见之曰:‘洲生近市,当有贵王临境。\’永明二年,而始兴王镇为刺史。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领夷、齐诸郡如左:巴、涪陵二郡,见巴州……西宕渠郡,宕渠、宣汉、汉初、东关。”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相传汉初雍齿曾筑城于此。”县名由此而来。南朝齐(479-502),析垫江县以北地,始置汉初

县,先隶西宕渠郡,旋改属益州东宕渠獠郡,县治在今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南朝梁大同(535-545),汉初县属楚州新兴郡,郡治汉初县,辖汉初一县。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改楚州新兴郡为合州青居郡(郡治汉初县),又分汉初县地置青居县,属合州。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行州、县两级制,并青居县入汉初县,汉初县属涪州(原合州)。隋大业三年(607),又改行郡、县制,改涪州为涪陵郡,汉初属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改涪陵郡为合州。天宝元年(742)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巴川郡复为合州,领汉初县。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因之。元至元四年(1267,南宋咸淳三年)置武胜军(军与县同级),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军治在今武胜县旧县乡境内。后升定远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汉初县(《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置县,改名定远县,意为“永远安定”(《蜀中名胜记》),属四川省重庆路合州辖。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红巾军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定远县属大夏政权重庆路合州管辖。

从上可知,汉初从建置到撤销,共计800年左右。

汉初县故城遗址,又名胡家坝遗址,地处嘉陵江西岸台地上,江水由东南向

西北绕胡家坝流过。遗址南面,因东西关电站蓄水导致部分被淹,余为农舍及农耕田土覆盖。遗址北倚较场岭,西达江陵小学,南为嘉陵江,东到上坝渡口,东南长5000米,南北宽约200-240米。广安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初县故城遗址,方志有载。《新修武胜县志·山水》:“又东行十五里过桃竹寺滩,左为岳池油榨溪,又下十二三里,至傅家坝,为汉初旧城,城址犹存。”傅家坝,今人称其为胡家坝。1979年,笔者曾参与重庆市博物馆和南充地区文化局联合组织的嘉陵江考古调查工作时,首次通过田野考古方法发现并佐证了故城遗

址的现状。《嘉陵江南充地区河段考古调查报告》指出:“古汉初县城遗址,在武胜县西关公社10大队(胡家坝)发现连成大片的文化层,长约千余米,跨1-2个生产队,文物极其丰富;有城墙残迹,有下水道,有不少唐代莲瓣纹瓦当、筒瓦,板瓦瓦片堆积甚厚。当地农民在生产中曾在1公尺以下耕出一些石条、磉磴(柱础)和铺得比较整齐的石板,可能是层基和街道。古汉初县城在此是可信的。”1986年夏,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故城遗址再次被考古调查发现。调查采集到汉至南北朝时期瓦当、板瓦、筒瓦及陶器等标本,作为汉初县故城遗址的实物证据被文物部门所收藏。

新闻推荐

烈面名片

烈面,川东重镇,始建于明朝中叶,位于武胜县西北部的嘉陵江畔,离县城24公里,东与岳池县镇裕镇隔江相望,西与赛马镇交界,南与金光、金牛镇接壤,北与八一乡和南充嘉陵区临江乡毗邻。1952年4月,烈面乡析场镇部...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