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面民众教育馆观感
烈面民众教育馆旧址。
□刘敏 文/图
1月26日,“两江行”采风来到武胜县烈面镇,原本打算考察的几个点,因种种原因己消失殆尽,唯民众教育馆依然保存完好。
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设置往往是以县城为分布点的,像烈面这样的乡镇设置民众教育馆当属个例。由此可见,烈面镇在当时县域内的重要地位。
有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就是当今文化馆的前身,其说不无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接手了当地的民众教育馆,改造之后挂牌为人民文化馆,从事革命宣传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上世纪70年代,笔者曾就职于县文化馆,也从事过文化馆的修志工作,因此对民众教育馆并不陌生。实际上,今天文化馆的职能范围,远不及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所涵盖的内容。
据文献记载,民众教育馆始创于1915年。随着近代中国的门户开放,西风东渐中的社会大众教育活动逐渐兴起。民国初期,江苏省政府委派同盟会会员卢殿虎着手组织筹建省立通俗教育馆。1915年8月,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在南京大中桥附近半边街(今公园路一带)的晚清名园——蔡和甫侍郎韬园故址正式创建,首任馆长为濮祁先生。这是近代中国设立最早、影响颇大的通俗教育机构。随后各地竞相效仿,纷纷开办类似的民众教育馆。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开展综合性的社会公众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藉以提高广大国民的整体素质。当时的民众教育馆内部曾设有编辑委员会、总务部、艺术部、图书部、科学部、教学部、实验区办事处等组织机
构,包括举办民众学校或训练班、成立相关社团等,通过灵活多变的途径方法,积极开展公民文化普及、卫生、健康、休闲、家事教育以及生计技能培训等活动,编辑出版民众教育季刊、教育周刊及其相关丛书。有条件的地区还设立教育实验区,不断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推广经验。
烈面民众教育馆究竟建置于民国哪一年,附近居民都不知道。武胜县文化馆馆长刘中连告知,文化馆一位老同志曾写过一篇关于烈面民众教育馆的材料,材料虽已丢失,但他清楚地记得,材料中明确写到烈面民众教育馆的设置时间是1924年。如此算来,烈面民众教育馆到现在也有94年的历史了。
烈面民众教育馆,在该镇文化巷34号,与禹王宫紧邻,为一座5开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穿斗梁架,悬山式屋顶,青瓦屋面。
民众教育馆看似民国时期所建的“洋房”,实质上是一座由木构古建筑改建而成。从建筑布局分析,烈面民众教育馆馆址,以前就是禹王宫的殿堂之一,旧址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方社会教育机构,在改良当地民众文化、改善民众生计、塑造公民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抗战之前,政府的权力所能达到的边界止于县级,县以下的控制只能通过民间力量间接实现。然而当时推出的民众教育馆模式表明,在政府基层力量捉襟见肘的状态下,民众教育馆以其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缺位。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边远重镇烈面建立民众教育馆,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推荐
烈面,川东重镇,始建于明朝中叶,位于武胜县西北部的嘉陵江畔,离县城24公里,东与岳池县镇裕镇隔江相望,西与赛马镇交界,南与金光、金牛镇接壤,北与八一乡和南充嘉陵区临江乡毗邻。1952年4月,烈面乡析场镇部...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