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夜宿农家 听留守老人诉心声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8-31 00:17 大字

本报记者﹙右﹚下地劳动。江琪摄

驻扎点: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

□本报记者 廖晶莹

8月25日,记者来到2014年省级贫困村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在紧挨稻田的院坝上,贫困户龙德明大爷平静地说着他家的过往,他和老伴留守乡间的点点滴滴,以及两位老人为了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努力。在为老人提供临时工作机会的冬枣基地,记者触摸到贫困村脱贫奔康的脉搏,下地感受一天挣60元工钱的不容易。

让人欣喜的是,在飞来石村,以***为目的的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幅书写着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康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夜宿农家虫鸣犬吠声中拉家常

“全村1900多人,常住在村里的只有三四百人。像我60岁,在村里都算年轻的。”飞来石村村支书曹玉华说,留守在村的村民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贫困户龙德明大爷一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龙德明大爷今年80岁,和73岁的老伴王兴碧留守在家。他们有三个儿女,大女儿嫁到了重庆,二儿子在乡镇街上买了房,今年40岁的三儿子,花完务工近十年的积蓄在村里修起了200多平米的小楼房后,又带着一家老小外出务工去了。王兴碧此前几次生病花去了几万元,还落下了残疾,他们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两个人的生活主要靠儿女支持和龙德明大爷种地、打零工维持。

8月25日,提着牛奶和麦片,记者来到龙德明大爷家。龙德明大爷和老伴住的是三儿子还没有装修的楼房,白天龙德明大爷和王兴碧大妈忙着做事,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安顿好叫个不停的鸡、鸭、鹅、猫、狗后,王兴碧大妈这才有空和记者聊起了天。

“猫捉耗子,狗能防贼,鸡鸭鹅可以下蛋也可以卖钱。以前身体好时,我们家也养猪养羊,现在年纪大了,儿女都不让养那些大的牲口,只有养鸡养鸭了。”王兴碧大妈说,之前家里养了两只羊却没养狗,后来羊被人偷了,损失几千元,她伤心了很久。“我为了割草喂羊都摔伤了,花了三万多元才捡回了命。”王兴碧大妈说,好在新农合报销了一万多元,剩下的几个儿女给分摊了。

厨房、圈舍收拾妥当后,记者便跟着王兴碧大妈上楼看电视。一打开电视,她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跟着剧中人物或喜或忧。“她就喜欢看电视,每天晚上都要看到11点过。”龙德明大爷告诉记者,他种了一亩多水稻,还种了一些蔬菜,足够老两口吃。“儿女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还有点劳动力,就自己管自己。以后实在做不了活路,再让他们轮着养。”

“龙大爷,看到我家鸭子了吗?”晚上9点过,楼下传来一个声音。下楼一看,原来是邻居向吉凤来找鸭子。

“我没注意,去圈里看看吧。”龙德明大爷领着她走进圈舍,不到三分钟就提着两只鸭子出来了。

“我就说今晚咋个比往天吵一些,原来是来了 ‘野鸭子\’。”龙德明大爷笑着说,家里的鸭子和鹅一共17只,在邻居中数量最多,加上离水田近,经常都有落单的鸭子和鹅跑到家里来。

两只“野鸭子”给平静的乡村夜晚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在虫鸣犬吠声中,记者也渐入梦乡。第二天离开时,记者悄悄留下200元给龙大爷和王大妈,愿他们身体健康。

***村民先脱贫再奔康

除了国家每个月补助的200元和土地流转收入外,龙德明大爷还在农闲时去村里的冬枣基地打零工,每天有60元收入。冬枣基地是飞来石村二组村民曹勇回乡发展创办的,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冬枣。

吃过早饭,记者来到冬枣基地。“冬枣明年才会批量挂果,现在我们间种了西瓜,南瓜,番茄等。”(紧转02版)

新闻推荐

自主创业四川小伙用气球扮靓山城

陈曦在气球店门口。陈曦在制作金猴气球。□李强杨嘉利文/图金猴闹春、悟空探路……2016年春节临近,重庆市各大广场上,众多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猴年气球引人注目。可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惹来孩子们阵...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