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邻水县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为其量身打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扶持创业 为7.8万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邻水记者站姜慧
5月21日,是全国第27个助残日,记者在邻水县的多个社区看到,戴有红袖章的助残志愿者走进残疾人家中,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与他们亲切聊天,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为让全县7.8万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近年来,邻水县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为其量身打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扶持创业,点燃了他们自强不息、拼搏上进的“生命之火”。去年以来,全县60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13人实现创业,残疾人获得了极大的社会认同感。
落实“量服”打造就业岗位
45岁的城北镇土垭村残疾人邓益珍,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后成为终身残疾,小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家中。长大后嫁人生子,看着3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重担让丈夫喘不过气来。“我多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外出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邓益珍说,她不是没有尝试去找工作,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让她失去了信心。
2014年的一天,邓益珍偶然听说县残联正在四处联系企业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兴奋之余,她迈着艰难的步子,赶到县残联办公大楼。“当时,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的。”邓益珍说,当天,县残联的工作人员登记完她的信息后就让她回去等消息,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没想到当天下午4点,她就接到了县残联工作人员的电话,并通知她第二天到县经开区四川天圣药业有限公司上班。从那时开始,她就有了一份工作,并且一干就是3年。
“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坐在凳子上借助灯光的照射检验公司生产的胶囊是否合格,不需要走来走去,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邓益珍说,如今,自己不仅有了一份每月3000余元的稳定收入,对生活的信心也更足了。
据了解,在四川天圣药业有限公司,像邓益珍这样幸运的残疾人有6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肢残人士和聋哑人,除去五险一金,平均每人每月能获得2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充分实现了残疾人的人生价值。
“近年来,为了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树立生活信心,我们积极争取中、省、市残疾人工作项目和资金,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为每名残疾人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发展和帮扶方案,扶持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邻水县残联副理事长刘定超介绍说,去年以来,该县通过“量服”(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已帮助329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难题。
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近日,记者在邻水县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看到,来自全县各地的残疾人纷纷从家里赶来参加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能掌握一两项技术,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针对广大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近年来,邻水县残联当好“教练员”,把残疾人“带进门”,积极组织开展电器维修、缝纫、手工制作、盲人按摩等基本技术培训60余次,培训残疾人6000余人。同时,为把残疾人“带上岗”,县残联工作人员还当起了“联络员”,加强横向联系,瞄准该县经开区各大企业庞大的劳务市场,千方百计组织输出残疾人务工,近年来,共帮助1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而在县人社局设置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则为残疾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主要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介绍、就业招聘等服务,为残疾人就业“牵线搭桥”。
不仅如此,邻水县还明确表示,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带头,按政策规定的比例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按不低于10%的比例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县级财政和残联要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征收额15%的比例,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对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的残疾人的直接补贴;投入一定资金,对县级就业扶贫基地给予扶持,极大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更多‘门路\’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不仅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就业难和生活难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劳动,让残疾人找回了自信。”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道。
支持资金扶持创业对象
6月2日,记者在城北镇文家坡村的一家手工挂面厂里看到,一位手持纸笔、脚步沉重的女士,正在一边清点挂面库存,一边详细地记录数据。这位女士,就是邻水县“麟龙”手工挂面的创始人昌桂容。
昌桂容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她的厂房。“这边是我们的手工面加工房,那边那个是库房,楼上是我的办公室……”如果不是事先知情,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工厂大楼竟是一个残疾妇女建立起来的。“我能有今天,特别要感谢政府和残联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也许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妹。”昌桂容感激地说道。
昌桂容今年42岁,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俗称“跛足”)。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她,尝到了“漂泊”的艰辛,更何况她是一名肢体残疾人。
“我不想让别人瞧不起,只要肯努力,我相信残疾人同样可以闯出一番天地。”昌桂容道出了创业之初的想法。
1997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昌桂容带着3万元积蓄回乡做起了干鲜生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邻水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昌桂容发现,手工挂面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但前提必须得有自己的产品和销售渠道。
然而,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一切都只是空谈。就在昌桂容一筹莫展的时候,县残联找到了她,经过一番协商,最后昌桂容在县政府和县残联的帮助鼓励下,向银行借贷30万元在城南镇大佛寺村租下4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生产设备,高薪聘请了技术过硬的制面师傅开办起了手工挂面加工厂。之后,还注册了“麟龙”牌商标,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2012年,她又在政府的支持下,将挂面加工厂搬迁到城北镇文家坡村,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工厂大楼,更新升级了机器设备,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如今,昌桂容的“麟龙”挂面加工厂不仅年生产挂面30吨,销售收入近5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当地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为了积极鼓励残疾人创业,邻水县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鼓励和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经济条件较差的残疾人,开办家庭小商店、小饮食店,或从事家庭小作坊式的修理业、加工业、养殖业。去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85万余元,扶持了黄文建等13名残疾人创业,同时帮助5000余名农村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新闻推荐
2013年10月,邻水县一名退休教师发明了一款肩架式吹风系统,并取得中国发明专利“土发明家”与他的夏日户外“消暑神器”
□邻水记者站熊兴文本报记者卢琴一款架在肩上、解放双手,可以遮阳挡雨,还能吹风的夏日户外“消暑神器”,在邻水县一名“土发明家”的手中诞生。他叫包月友,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日前,记者来到邻水县...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