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到实在处 “扶”进心坎里 ——雅江县***见闻
王呷一村产业扶贫项目——奶牛养殖场。
■刘云霞 本报记者 邓安华 文/图
近日,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采访。刚走进一村民家,就发现一位多岁的男人躺在床上。当了解我们的来意后,这位叫阿杜的村民招呼家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说起因病致贫后,当地党委政府对他和家人的帮扶和关心,他禁不住热泪盈眶:“多亏有了政府的帮助,我家的蔬菜棚、猪圈等都建好了,以后我妻子就可以安心地在家种菜、养猪,这个家庭就有希望了,太感谢了!”
阿杜是该村的非贫困户,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过得去。去年,阿杜的丈母娘不幸患上癌症,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后,高额的医药费让阿杜无力支撑,在找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后,阿杜欠下了一大笔账。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窘困的现状,阿杜在村内参加“一事一议”项目务工,还抽空去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驾驶拖拉机时,阿杜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部分内脏严重受损、多处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丧失了,后续治疗还需要大笔费用,一夜之间,阿杜成了贫困户。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县级帮扶单位、乡党委政府、村两委领导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了让他家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党委政府帮他家建起了蔬菜棚和猪圈,带来了种养殖产业项目,让阿杜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嘎真切、嘎真切……感谢村上的党员,专门为我家修建道路,现在水泥路通到了我家门口,我能坐车到村里买东西了,不用再担心路难走了。”在对贫困户李春花采访时,老人激动地对我们说。李春花今年多岁了,常年居住在半山腰,家庭条件较为困难,且家中只有她一人,以前她购买粮食等生活用品,只能靠人背马驮,非常困难。全村近名党员商议后,自发义务为李春花家修建入户路,党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顶着烈日,多天后,看着建设好的米入户路,老人家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无独有偶,该县呷拉镇湾地沟村贫困户蔡小刚的大女儿今年患肾膜细胞瘤重病已花费多万元,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为给女儿治病,他负债累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女儿蔡如萍又突然昏迷不醒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抢救,需要大笔医疗费。正当蔡小刚一筹莫展之时,该村第一书记通过公益众筹平台和微信好友圈等渠道,向社会各界人士募捐近4万元,村内捐款2万元,乡上捐款4万元,县级帮扶单位筹集2万元,共筹集资金近万余元,帮助他顺利渡过了难关。
在雅江县,随处可见基层党员践行“两学一做”和真情帮扶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身影,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该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四郎尼玛介绍说,八角楼乡更觉村是雅江县今年脱贫村之一,在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同时,“村两委”率先垂范,该村村支部书记毛忠全、村长汪修无偿将自家土地用于建设村垃圾填埋场、活动室、村文化室、村卫生室,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呷拉镇昆地村在建立昆地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基地时,村两委率先垂范,发动村民筹集资金发展产业,对家庭困难的群众,村两委主动想办法,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垫支数万元,最终筹集余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将群众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利益紧密捆绑,走“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同时村两委自愿参加合作社义务投工投劳,同时帮助合作社解决土地、技术、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该村贫困户增收难问题。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各级党组织、帮扶单位、广大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坚持“谋”在点子上、“干”到实在处、“扶”进心坎里。通过真情帮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着力保持惩治腐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