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江河诗话(七)

攀枝花日报 2010-08-26 22:13 大字

■ 丁香

本文前六篇说的是市境江河主流泸水,即金沙江。现在说其支流雅砻江。

雅砻江古名若水。说起若水,首先会使人想到原始社会来这里的第一次大移民。如《大戴礼记·帝系》说: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诋水,昌意洚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生颛顼。”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写得更为神奇:“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颛顼。”颛顼是我国传说古史中的“五帝”之一。这说明原居于西北的氐羌黄帝系统,曾有一支系的某些人群迁移到若水流域,他们有的定居于此,同本地土著融合,成为攀枝花等地的最早居民;有的又返回黄河流域,其首领颛顼打败共工,逼使他碰死在不周山下之后,自己遂成了北方各部落的共主。

颛顼有一个儿子叫鲧,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神话传说还言:由于鲧有博大、坚强的爱民之心,因窃息壤堙水救世被天帝派人杀死在羽山之野后,精魂不死,尸体三年不腐,继续在腹中孕育着救民的新生命。当天帝再次震怒,派神用吴刀来砍尸时,竟从鲧腹中跳出一条盘屈腾跃的虬龙,这就是后来治水成功的禹。不难看出,鲧的传说要比希腊神话中那个偷取天火给人类的普洛米修斯的事迹还要感人得多。

若水的得名,《水经注》说是因它身旁有若木:“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木是何植物?据《山海经》等古文献的记载,它是未叶先花,叶色青,花大而红,“末有十日,其华(花)照下地”,为“日之所入处”。关于若木的神话传说,早已为诗人词家所援用。如:

战国 楚 屈原《离骚》(摘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揔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

战国 楚 屈原《天问》(摘)

羲和未阳,若木何光?

战国楚人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他曾辅佐楚怀王,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大诗人。他因同贵族专权集团子兰、靳尚政见不和,遭谗去职,流浪沅湘,欲重出为政而不果,遂愤投汩罗江而死。由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加工创作出了一种新形式诗歌,句式字数不等,参差错落,跳出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局限,且篇幅一般较长,宜于反映复杂的思想内容。汉代人称这种体裁为楚辞,或名骚体,上引可见一般。《离骚》摘录中的“咸池”是太阳洗浴的水池。“扶桑”是咸池所在汤谷上的神树。“修”义为长。“揔”是拴或系住之意。“拂”指拍击、遮掩或阻滞。“相羊”乃徘徊流连不愿离开的意思。至于《天问》摘录中的“羲和”,是我国神话传说中驾太阳车的日神。屈原的作品很多是联系自已的遭遇、愤懑,有感而发,这里不作深入讨论。

若木神话影响深远,以后亦有写及者,如:

晋 郭璞《若木赞》

若木之生,昆仑之滨。

朱光电照,碧叶玉津。

食之足智,为力为仁。

晋人郭璞对《山海经》和《楚辞》很有研究,他在一千七百年前即知若木之花可食用,且对人体有益。

与若水紧密相关的若木,很值得我们研究。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归根寻源,它应是对现实事物不理解而神秘化的一种折射反映。如希伯莱人在《圣经·旧约》中描绘的“伊甸乐园”,世界比较神话学者就都认为它来源于古巴比伦人的“空中花园”。若木究竟是何物?笔者根据古籍对其描述,大胆认为其原型应是攀枝花。理由是:若水得名于若木,若水之野必多若木,今雅砻江是金沙江支流,这里正是攀枝花树的主产地之一,古籍的描述,众多植物惟攀枝花树与其大体相符,晋人郭璞关于花可食用之说,亦是有力旁证。

上述只是与若水相关的若木的吟咏,还未言及若水本身的诗章。诗词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由于若水或雅砻江流域地处偏辟,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汉人迁入较少,汉文化传入较晚,尽管这里也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如秦国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汉武帝诛杀笮侯,东汉杨竦平定封离叛乱,三国蜀的越巂太守张嶷擒杀定笮夷帅狼岑,唐与吐蕃、南诏争夺昆明(今两盐地方),元军南下越江灭大理,明兰玉率军定么些,清乾隆多次派兵征讨大、小金川土司,等等,但多无诗道及雅砻江。只有清王朝乾隆时期才出现了以下一首:

清 查礼《雅砻江》

汹汹徼外水,山经旧名若。

浩波穿山来,浑沌谁开凿?

源发西北垠,千里难束缚。

流经三瞻对,到此逼山脚。

再过宁远界,狂涛自惊弱。

下注会理疆,汇入金沙壑。

我昔趋盐源,曾向此江泊。

今夏历中渡,骇浪矶相搏。

扁舟剪江过,晓风吹不恶。

危矶喧浪花,涉险情亦乐。

据嘉庆《四川通志》的记载,查礼字询叔,号俭堂,顺天宛平人,曾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任宁远府(今攀西地方)知府。史称:“宁远生番(指黑彝家支奴隶主)强悍,良民素受荼毒。礼驭化有方,民患稍舒。”可见他在这里的政绩是受到好评的。他在此任职一年后,即调任他地,历任川北道、松茂道的道台,四川省的按察使、布政使,后又外调为湖南巡抚,年68卒于北京。著有《铜鼓书堂集》行世。诗中提到的“三瞻对”,即上、中、下瞻对三个土司,均在雅砻江上游的今甘攻州新龙县一带地方。他调离宁远后,曾参加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处理过瞻对土司攻掠理塘事件,此诗当作于此时。诗中又说“我昔趋盐源(包括今盐边地方),曾向此江行”,系指他在宁远任期中的渡越雅砻江。

两盐境内的雅砻江,民间俗称为打冲河。《盐边厅乡土志》说:打冲河“古名若水。以产金故,亦名金河。其上游,蛮名鸦龙江。又名黑惠江,又名纳彝江。源出青海西番界黄河源之南,地名查楮必拉。蒙古谓之七察儿哈拉。平地涌水数十丈,散若列星,汇而南流,有支河十数道左右流入之。至瞻对安抚司入四川界,收众水南流东折,绕盐源县之东北,南下至河门口入境。经赞子岩、黄葛湾,至倮果与绳水合。”清以前的雅砻江流域,汉武帝虽曾在两盐地方设置过定笮、大笮等县,唐设置过昆明、松外等县,但都是羁縻之制的间接的、名义上的管理,实际长期都是土司的世袭领地。定笮、大笮之得名,是因境内多笮人所造之笮桥。所谓“笮桥”即渡江所用的索桥。索桥分为绳桥和溜筒两种,渡江极其不便,使用十分艰险。请看诗人的描述:

唐 独孤及《笮桥赞》

笮桥絙空,相引一索。

人缀其上,如猱之缚。

转帖入渊,如鸢之落。

寻橦而上,如鱼之跃。

顷刻不成,陨无底壑。

前引查礼诗中的“扁舟剪江过”所指的渡江船具,也很简陋。清代两盐境内的状况可从同治《盐源县志》所附《南徼杂志》所记得知:“土司境内大河凡五,其支流所经,亦多浩瀚,水平可渡之处,夷民刳巨木中空,桦短棹以济,曰猪槽船。”“有剥羊皮缝作囊,吹气如脬,缚四肢于皮之四足,浮泛若鹜,曰羊浑脱(横吞)。”“若其长官或汉人过之,划皮囊数十,联络如筏,缚人其上,数夷人各跨一囊,以长绳牵之,曰皮船。”以下一首写的就是跨横吞渡江:

清 陈应兰《盐源竹枝词》

呷呱宽水渺寂寞,千层雪浪漾银心。

蛮儿不用皮船渡,骑个横吞过远汀。

新闻推荐

读者来稿每天打着汇报工作的幌子看《成都日报》

姚洪双文/图28年前,我从甘孜州新龙县调到了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的某工厂,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是《成都晚报》(现《成都日报》)的读者了。当时,我在厂护厂队担任巡逻工作。有一天我到单位保卫科向李昌贵...

新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