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群众点赞的好公仆

甘孜日报 2015-07-07 13:47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大山连大山、河谷依河谷,乡城县两万多名藏族群众沿河相居、依山而耕,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要么缺桥过河,要么缺路下山,要么缺少饮水……

2012年3月,担任乡城县委书记的何康林到白依乡、定波乡调研基层农村工作,同以往一样,群众提得最多的困难还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回去后,他认真总结以往经验,认真调研论证,提出通过实施“四小工程”(小能源、小水电、小路、小桥)建设,一方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形成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共建乡城的良好格局。他认为,虽然这样的村落每个规模不大,但总数却不少。如果要改善这些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尽管一座桥的投资只有几十万元,一条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就几百万元,但全县加起来,也是一笔巨资。即使向上争取资金,可能会因为这些小项目的受益面不大、投资也不高,而被其他大项目替代掉。

“哪怕一年解决十个村,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就有解决的那一天。”何康林说,啃硬骨头必须有股韧劲,更要有钉钉子的精神。

2012年年初,乡城县财政拿出2000万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到去年全县本级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沙贡乡达根村缺水,过去每到灌溉季节,村民们不分白天夜晚守在一个极小的取水口旁,常常纠纷不断、邻里不和。去年3月,投资30多万元、村民投工投劳近千个工日后,一条大口径引水管道把两公里外的山泉引进村,给400多名村民和 1000多亩庄稼解了“渴”,“通水的那天,全村老少都来了,把洁白的哈达系在出水管口,那场景真感人。”沙贡乡达根村主任邓珠说

尽管这些工程不大,但在当地村民眼中,却是自己生产生活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他们说,建好这些工程,家家都受益。

小财政解决了大问题。财政资金用于购买水泥等必要物资,村民投工投劳。仅2012年,全县“四小”工程的投工投劳就折合1500余万元。经过两年时间持续建设,68个偏远山村直接受益。

小工程激发大梦想

“四小”工程投入不高却管用,还发挥了“造血”功能。

在热乌乡东尔村,近年来随着牲畜饲养量增加,全村33户人畜用水陷入困境。去年,县水务局到村里新建和更换了水管,村民八比告诉记者:“现在养再多牲畜也不愁没水喝。”

由于基础设施改善,许多受益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成倍增长。

变化不仅体现在看得到的直接受益中,也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尼斯乡沙孜村的村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用上水电能源的73户村民全部改用电炉等电器设备,告别了伐林当柴的时代。如果以20年来计算,能保护至少3000亩森林。

生活环境变好了,当地村民爱美意识也增强了。青德乡党委书记泽朗初笑着告诉记者,如今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已告别一身尘土的日子,都爱上了打扮,在家一套衣服,下地劳动又是一套衣服,人人都有“工作服”。

缺路、缺桥、缺水、缺电等问题,在藏区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几十年来,在乡城县党委和政府关心下,这些难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在地广、人稀、点多的偏远村落,基础设施欠账不少。

在全省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迈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决不能让这些偏远山乡掉队!

积跬步以至千里。乡城县党委、政府积极补齐这些不平衡的“短腿”,在向上争取支持的同时,不等不靠,勒紧“裤腰带”,通过实施一个个小工程提升村落发展能力。以集中火力攻碉堡的方式,进行一个村、一个村的改变。

“我们一定要知道群众最盼什么、最想什么、最急什么。”这是采访期间,记者听到当地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无论是一条机耕道、入户路,还是一条饮水渠,或是一座安全便行的桥梁,都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乡城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小工程,改变了藏乡面貌,增强了村民们建设美好家园、共同迈步小康的信心。

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寺庙,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放在心上,倾情、倾智、倾力为老百姓服务,好形象、好作风也深深地烙印在群众的心底。只要一提到何康林,乡城县的农牧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联扎,亚莫热!”(藏语:亲戚,好!)

去年调入甘孜县工作后,何康林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集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全力推进“民生大改善”专项攻坚,落实了一批民生项目,并制成小手册,随身携带,投入资金6.5亿元,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交通、饮水等民生问题。

他把凝聚人心、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重党建、促作风,科学提出了“凝聚‘四个共识\’”“聚力‘三大主题\’”“力推‘五个下移\’”总体工作思路,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谋划了“游康北、住甘孜”和“一城、一镇、一条线”的旅游发展思路和定位。实施“康北粮仓”重建计划,实现了粮食产量同比增长10%的良好局面。

情系民生躬身践行

采访中,甘孜县政法委书记杨文武告诉记者,他与何康林已相识有12年,在工作中,何康林尽心尽力,从没跟同事红过脸,没跟班子成员红过脸,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拥护,是群众工作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何康林始终坚持“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原则,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村寨农家是他的“栖息地”,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担任县委书记的几年里,走遍了甘孜乡城两县的田间地头。

爱家人、爱朋友、更爱群众。在生活里,何康林对父母、对妻儿疼爱有加,在工作上,对同事耐心指导,对下属关心体谅,对待弱势群体更是怀有一个“菩萨心肠”,不仅自己全力以赴,还时常让妻子参与。据悉,何康林的妻子名叫郑红,是州医院的眼科主任,面对丈夫对工作的热情,郑红全力支持并配合,他们考虑得最多的老百姓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对于夫妻两人“聚少离多”生活却从不在意。

他没有书记的架子

他一身正气,做人实在,是个好人,更是个亲民、务实、敬业的好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领导班子关系融洽了,群众都把干部当成了朋友。

甘孜州开展结对认亲工作以来,何康林有8户亲戚,亲戚扎西是来马乡来马村一位60岁的老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年卧床不起。在下乡走访了解情况后,何康林通过各方渠道为扎西打听治愈良方,并帮他联系州医院的医生。通过几次治疗,扎西能走路了,他连声感谢,真心祝福何康林好人一生平安!

6月20日,端午节这天,时任甘孜县委书记的何康林又一次来到扎西家走访看望,看着扎西不仅能下地走路,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时,他无比高兴,何康林嘱咐扎西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忘记复查时间和吃药、换药。

在何康林看来“藏区要发展,党员必须带好头”。他以群众工作全覆盖为抓手,带头到庭卡、茶扎、斯俄等乡开展集中整顿工作,以软乡弱村集中整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22名县级党员领导蹲点开展整顿工作,指派23名县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后进村“第一书记”。

提及何康林,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他对工作的执着和责任心,6月28日上午7点左右,甘孜县交通局局长汪双江陪同他从甘孜县出发,到卡龙乡、查龙乡、茶扎乡、大德乡调研各乡镇的学校、卫生院情况。一路上,阴雨绵绵,车内何康林与随行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流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晚上10点左右,何康林在大塘坝区工委简单吃了个便饭,此时的大塘坝已是倾盆大雨,因为第二天县里还有工作,何康林起身便要离开,乡亲们极力挽留,都被他婉言谢绝了。23:30分在翻越海拔4700米的苍巴拉山时,由于雨势过大,路基坍塌,车辆都无法正常通行,直到凌晨3点,何康林才坐上从县城过来的一辆皮卡车,临走时,他已全身湿透,可是他还将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给现场的工作人员披上,并嘱咐他们“注意安全,不要感冒了”。这一夜何康林彻夜未眠……

新闻推荐

甘孜州对快递公司乱收费说不消保科记者郑和玲近

甘孜州对快递公司乱收费说“不”本报讯(消保科记者郑和玲)近日,州工商局“12315”消费者权益申诉举报中心相继接到数起关于快递公司乱收费问题的投诉。针对投诉,州、县工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维...

甘孜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