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
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记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党委
本报记者 张 倩
远远望去,古朴庄严的清真大寺、清真西寺与风格独特的米拉日巴佛阁、香雾缭绕的二郎山庙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族融合画卷。在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辖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万多汉、藏、回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他们如同这美妙画卷中跳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旋律。
坚木克尔街道是一个以汉、藏、回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多年来,街道党委始终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以特有的工作方式和优质的为民服务,有力地促进了街道辖区和谐稳定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个“联”字,“联”出团结大格局
“马奶奶,我们来看你了!”3月7日上午,坚木克尔街道党委书记马晓春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到那吾路社区,看望扎油新村党支部书记、楼院长马兰芳。
这一天,工作人员向马奶奶询问了新村最近的工作情况,从惠民政策的落实到矛盾纠纷的调处,大事小事,问得很具体。年逾花甲的马奶奶一桩桩、一件件说得很认真,答得很详细。
“像这样的联系随访工作,我们经常在开展。”街道党委书记马晓春对记者说。
坚木克尔街道辖那吾路社区和绍玛社区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17个居民小组和以农牧业为主的9个村民小组,是典型的以汉、藏、回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加上位于城乡接合部,街道党委面临着群众文化程度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较大、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
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街道党委首先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了“联”上。“有沟通才能有理解,有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情。对于少数民族同胞只有在思想上尊重他们,感情上贴近他们,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畅通各类诉求渠道,让他们‘有苦可诉、有难可求\’,才能进一步增进团结,汇聚力量。”马晓春说。
扎油新村有200多户汉、藏、回族群众。几年前,马兰芳和家人搬到了这里。65岁的马兰芳是一名回族妇女,有着4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已经退休的她,在街道党委的盛情邀请和推荐下,当选了扎油新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楼院长。 (转2版)
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
(接1版)
在扎油新村,总能看到马兰芳忙碌的身影。几年来,她坚持深入到百姓中间,了解群众有什么需求,谁家有什么困难,及时向街道党委反映并帮助解决,成为当地各族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马兰芳是我们辖区优秀村社主任、组长的代表。”马晓春告诉记者,为了切实做好与居民的联系沟通工作,他们在配备村社主任、组长时,注重选择政治强、能力好、群众基础广泛的居民担任,真正承担起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为民服务办事员的职责。
民族宗教无小事。坚木克尔街道辖区内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三大教派的宗教寺庙4座,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全部信教。
面对不断变化的民族工作新形势,街道党委一班人明确了把“民族宗教无小事”落实到民族事务管理全过程的思想,确定了凡涉及民族宗教工作优先研究部署、凡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优先落实解决的思路。他们主动加强了与寺院的联系,建立健全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制和组织机构,不定期深入寺院开展回访工作,与宗教界人士座谈交流,及时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营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街道党委还广泛开展“五包双承诺”工作制,抽调街道92名干部与729户社、村群众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结对,上门开展服务、代办各类事项、疏导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指导产业发展,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一个“情”字,“情”暖各族群众心
要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近年来,坚木克尔街道始终把群众最小的事当成自己最大的责任,带着感情积极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服务型”街道带来的新变化。
“以前下雨的时候路特别不好走,沟里都是泥。桥修好后,出行方便了许多。”3月7日中午,正从坚木克尔街道沙子沟便民桥上走过的居民杨东东对记者说。
在这座便民桥修好之前,坚木克尔街道那吾路社区的沙子沟居民外出时,都要经过一条河沟。平日里,河沟内坑坑洼洼不好行走,遇到下雨天,只能趟河而过,两脚全是泥。
针对群众过河难的问题,街道党委积极争取,落实了5万元专项资金,又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5000元,为群众修建了这座长16米的钢架桥。去年10月,为之欢呼雀跃的群众自发举行了开通仪式,并为这座桥起名“便民桥”。
在街道水箱厂家属院附近,还有部分区域道路不畅。为此,街道党委克服各种困难,发动全体干部带头、居民群众参与,硬是一铁锨一铁锨地修出了一条砂石路,解决了1600多名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坚木克尔街道辖区人口多、居民诉求多、社情比较复杂。街道党委一班人深知,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是做好街道社区工作的根本,也是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街道在社区、村全面推行“了解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落实责任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融合感情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和践行为民服务的“代理服务制”,建立了进村入户和便民服务两个工作台账,制作了便民服务联系册,为居民办事广开方便之门。
在坚木克尔街道社区,每户居民都有一个便民服务袋,里面装有街道服务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所需材料以及街道主办人员名单、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等。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便民袋,却让辖区居民感到温暖。居民马俊霞颇有感触地说,街道还经常开展上门服务,办事真得很方便。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关键还要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年,无论是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牧草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还是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社保政策,街道都确定专人、靠实责任、抓好落实。
去年7月,那吾路社区居民余东升不幸出了车祸,花去了20多万元治疗费。由于之前他没有参加医疗保险,高额的医疗费使这个家顿时陷入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一方面帮他代办了参加医保的各项手续,另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给他捐助了3.5万元,并按照有关规定为他申请了低保。“街道给予的温暖,让我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余东升感激地说。
一个“融”字, “融”合心灵一家亲
促进各民族团结,就是要让彼此的心真正融合在一起。马晓春说,为此,街道党委把民族团结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坚木克尔街道,民族团结宣传是个大事。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街道工作人员宣传民族团结的身影。
在和居民聊天时,街道工作人员经常以身边的事为例开展宣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去年8月甘南藏区发生自焚事件后,街道党委更是把维护社会稳定、疏导各民族群众情绪、促进和谐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了辖区的持续稳定。
藕丝相依不可分,和谐共建一家亲。“无论谁家碰到什么事,大家都不分民族,帮忙出力,就像是一家人……”马兰芳说。
的确,走进扎油新村的幽深小巷,随处可见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藏族阿妈晒太阳时,帮忙照看学步车里的回族小孩;汉族大姐下班顺便把邻居家上小学的藏族小孩接回家;回族大叔和汉族大哥在院子里捉对厮杀、切磋棋艺……
在扎油新村,还有一座“团结桥”,这是新村各民族团结的标志。长期以来,由于群众过河十分不方便,2007年,马兰芳就和居民们商量,大家投钱投工修建一座桥。这个提议得到了扎油新村各族居民群众的响应,家家户户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建成了一座简易桥。桥修好了,起什么名字?马兰芳被三个民族群众联合在一起的这种热情和干劲所感动,为桥起名“团结桥”。
在坚木克尔街道大绍玛村,也有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村里的藏民仁青才让和回民李胡赛、汉民夏晨忠一起开办了一家生态农庄,生意红红火火。
采访时,仁青才让和李胡赛、夏晨忠正忙着准备营业。去年,在街道的支持鼓励下,三人合伙开办了“芳草苑”生态农庄。他们三个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却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我们回族饭做得好,所以我主管后堂。”李胡赛说,他们三人根据各自特长分了工,大家不分你我,相互信任,从没因为意见分歧红过脸,有事都是一起商量,共同决定。正是有了这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他们的生态农庄去年只营业了3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团结固则百业兴。在坚木克尔街道,民族团结成为永恒的主题,也成为各民族群众不变的追求。在美丽的甘南草原上,这朵民族团结的花朵,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得鲜艳夺目。
新闻推荐
甘南投入2.2亿元为民再办13件实事2013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决定投入2.2亿元,将集中力量为民再办13件实事。对41万农牧民进行常见病免费普查。利用5年时间,投入5000万元,对全州41.6万名农牧民群众进行...
合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作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