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才:九死一生勇敢往前冲

淮河早报 2020-10-24 09:02 大字

“遇到朝鲜同志,我们就说草酸萨拉米(音译)。”

“遇到大婶就说阿扎莫尼(音译)。”

“别人问你,如果不知道,就说莫拉噶少(音译)。”

“想喝水,你就比划水瓢,说帕卡几(音译)。”

……

1947年,年仅14岁的李广才在颍上县城关镇入伍。说到入伍,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据李广才的儿子李保国介绍,当时李广才家里非常穷,连一套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由于他个子小,非常机灵,经常在周边地区以乞讨为生。有一天路过城关镇的部队公开招兵,李广才见“待遇”不错,便去报了名,想混口饭吃。“当他拿到军服后,才发现是国民党的部队。于是,我父亲半夜穿上棉质的新军装,带上被褥,偷偷跑回了家,将军装和被褥丢给家人后,又出去想找革命队伍参军。”几经辗转,李广才发现一支军队与之前的军队服装不一样,打听得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便毫不犹豫报名参军。部队首长见李广才个子小又机灵,便安排其担任通讯兵。

1951年11月,李广才随部队一起作为第二批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李保国说,“我父亲曾经回忆说,在鸭绿江渡江时,便遭到了敌军飞机的空袭,死了不少战友。”后来,李广才随部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虽然不是主战场,但战斗也十分惨烈。敌人在凶猛的炮火中发起一次次冲锋,将李广才所在通讯连打得只剩下十来人。敌人炮火延伸,将战壕都夷为平地,李广才被埋在了战壕中,不知生死。敌军被打退后,志愿军战士在打扫战场时,发现被压在尸体中奄奄一息的李广才。那时他的左臂已经骨折,脑部也遭受到重创,昏迷不醒。随后,李广才被紧急转移至后方阵地抢救。“说是后方阵地,其实就是朝鲜族妇女的家里,她们自发组织起来护理受伤的志愿军战士,与志愿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生性活泼的他,还从朝鲜族大婶那里学会了不少当地的歌谣。回国后,他还经常跟我们说,入朝作战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训练,再学《金日成之歌》,这样可以拉近与朝鲜人民的距离。”

1953年初,李广才作为伤兵回国,他所在的部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我父亲常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敌人炮火猛烈,一些整建制的部队都被打光了。”李保国介绍说,李广才老人经常和自己说一些抗美援朝的故事,作为一名通讯兵,其首要任务就是架设电话线,特别是指挥部,只要指挥部移动到哪里,电话线就要架设到哪里。由于李广才脑子好使,学东西快,一边参战一边学习朝鲜语,有时还能和朝鲜同志聊上几句。“有段时间我父亲被其他部队借过去,说是抓到了俘虏,没人懂朝鲜语,听说了李广才懂,便借过去当翻译。”

“我父亲除了学东西快,还能歌善舞,当过一段时间的文艺兵,在战友中也经常成为焦点人物。”李保国说,李广才老人一有间隙便唱上几句缓解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李广才在战场上没事就琢磨,如何既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还不至于受伤。他总结说,“打仗不能害怕,越害怕受伤的几率越大。要打出气势,子弹都要绕着你走。”

1953年底,李广才老人复员到颍上县武装部,1957年来到淮南市供销社任职,1958年又来到天一袜厂,在保卫科、后勤科任职,直至离休。1990年,民政部颁发给李广才老人《革命伤残军人证》,其上明确写明:肘关节压伤、左上肢骨折,活动障碍;脑部神经受损。李保国说,李广才老人离休后,经常会时不时唱上几段朝鲜族歌曲,还会说上一些战场中发生的故事。但前几年,李广才老人摔了一跤,撞了脑袋,很多记忆都已经失去,但像“同志”“大婶”“喝水”“不知道”等朝鲜语还会挂在嘴边。

本报记者 李舒韵张昌涛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东部城区有轨电车一期 拟设20座车站

本报讯10月16日,省发改委发布了合肥市东部城区有轨电车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审批内容、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保义)至颍...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