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惧到信心 从欣慰到平静 安徽首例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经历人生最难忘的一个月 受益者目前已经从危重症转为重症

江淮晨报 2020-03-03 01:55 大字

吴晓辉(化名)在捐献血浆,医护人员点赞。

1月30日,32岁的阜阳女子吴晓辉(化名)被确诊患上新冠肺炎;2月9日,她治愈出院;2月17日,她以康复者身份在全省率先捐献了血浆;2月18日,血浆被成功输入一名危重症患者体内。3月1日,输入血浆的受益者已经从危重症转为重症。从恐惧到温暖,从欣慰到平静,她经历了人生最为难忘的一个月。

【恐惧】

确诊时,她曾准备给家人写遗书

吴晓辉是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吴东村人。今年1月8日,她陪着爱人去了一趟湖北武汉,“他在那边的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1月19日两人返回了老家。1月20日,吴晓辉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之后,吴晓辉在颍上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1月30日,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吴晓辉被确诊患上了新冠肺炎。“我担心再也回不来了,我想过要写一份遗书。”吴晓辉坦言,当时怕极了。吴晓辉有2个孩子都太小了,一个3岁半,一个4岁半。吴晓辉害怕他们以后就这样没了妈妈的照顾。对于父母,她说自己还没尽到孝心。

【信心】

被医护人员当做亲人,收获信心

“一日三餐都会端到病床来,还嘱咐我多吃点、趁热吃。有些病友吃饭不方便,护士们会亲自喂饭。”在医院隔离治疗期间,医护人员给予了吴晓辉和其他病友无微不至的关爱。“皖北人大多喜欢吃馒头面条,他们就根据我们要求更换伙食。有人要买东西,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满足。”

医护人员特别累,有时候在走廊上坐着就睡着了。即便这样,他们也会在夜里准点醒来,提醒大家量体温。有些患者出现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就耐心地做心理疏导。“他们把我们病人当成了亲人。”在老家,家人也在隔离观察,米面油蔬菜都有政府的人送到家门口。没了后顾之忧,吴晓辉也有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欣慰】

我能帮上忙,真是太好了

住院期间,吴晓辉得知,康复者捐的血浆可以帮助其他患者。当时,她便下定决心,自己出院后也要去捐血浆。2月9日,吴晓辉康复出院回家。2月16日,阜阳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韩明锋在“阜阳市新冠肺炎康复者微信群”里发出呼吁,希望有人能给重症病例捐献血浆。吴晓辉是第一批响应的,第二天她就被接到医院,成功捐献了400毫升血浆,这在全省是第一次。

18日晚,全省首例新冠肺炎血浆治疗在该院实施,受益的李姓男患者今年67岁,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吴晓辉并不在意自己是第几个捐血浆的康复者。3月1日晚上,院方向记者透露,“该男子已经从危重症转为重症,且病毒检测已转为阴性,还在逐步好转当中。”听到这个好消息,吴晓辉既高兴又欣慰,“我能帮上忙,真是太好了。”

【平静】

再过一段时间,出去看百花盛开

如今,吴晓辉已经出院20多天,依旧关注着病友们的消息,看到很多人陆续出院,吴晓辉平静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阳光”。“真想出去逛一逛,像以前一样。”虽然14天的隔离观察期已过,为了稳妥起见,吴晓辉暂时还未出门,“过一段时间,就出去看百花盛开。”

最近,吴晓辉的日子很简单,“一日三餐,适当做些家务,早上会打扫一下房间。”之前,她和爱人都是在上海打工。短期内,暂时不出去工作。“等疫情过去,我想多陪陪家人,加强锻炼,把身体素质提高上去。”吴晓辉说,最近阴雨天,皖北有点湿冷,特别期待春天早点到来。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通讯员 马怀业

■记者手记

爱,让这个冬天不再难以逾越

从刚确诊时的恐惧,到在隔离治疗中收获信心;从主动捐血浆帮助到其他病友后的欣慰,到结束隔离观察后的平静……过去的这一个多月,吴晓辉走过的心路历程,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

吴晓辉笃定,“得到帮助和关爱,就要回报大家。”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照顾患者,这是一种大爱;而吴晓辉等患者,在康复后捐献血浆,则是对这份大爱的传承和升华。

而正是这些爱,让这个冬天不再难以逾越。

新闻推荐

“扶贫工厂”开到家门口

春节临近,一场大雪不期而至。1月16日,颍上县关屯乡凌圩村,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一排蓝顶的厂房格外醒目。这个由小学教学楼改造...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