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笑怒 一瞬间 寿州大鼓说千年

淮河早报 2019-02-03 11:30 大字

本报记者 苏国义

快过年了,这两天,73岁高龄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柴现修又在家待不住了,他背起大鼓、装好檀板,经常走上寿县古城墙,在城门楼上唱上一段大鼓书。时间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过年听听大鼓书可是淮河两岸人们最开心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

1月31日,记者在寿县古城墙上走访时,恰巧遇到正在说唱大鼓书的柴现修,只见身着长衫的他,在城墙上支起一面大鼓,左手夹着紫黑色的快板,右手拿着一根弯弯翘头的鼓槌,一边敲鼓、一边打板,说一段唱一段,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引得听众随着他的节奏神情一会放松一会紧张,感慨说:“这才是我们儿时的年味”。

一段书说唱完毕,柴现修介绍起寿州大鼓,他说:“寿州大鼓发源于寿县,流行于当地及周边县市,是大鼓书的一个分支,根据地域不同,大鼓书还分河洛大鼓、胶东大鼓、庐州大鼓等,在表演形式上,寿州大鼓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方言说唱,土腔土调,表演者要根据故事情节,该叹的叹,该笑的笑,该怒的怒,该哭的哭,脸上要有书、要有戏、要有表情,要随着情节不断变化。”

柴现修老家在寿县丰庄镇,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多少书,15岁时,因为喜爱也是为了糊口拜师学了大鼓书。那时候,有“学师三年,送师一年”的传统,不过,柴现修比较聪慧灵巧,一年半就出师了。之后的50多年里,柴现修一直与大鼓为伴,经常在寿县、颍上、凤台、八公山等周边县区说唱大鼓书,因为说唱的岁月太久,他一直使用的一套紫檀木的快板,在大拇指关节翻动的地方磨出了一个小坑,快板击打的部位也磨去了一大块。

“我这辈子没有成家,寿州大鼓就是我的家人,一生的精神寄托”柴现修告诉记者,他唱大鼓最红火的时候,逢年过节邀他去唱大鼓的人都排长队。一年春节,他应邀到八公山那边的农村唱大鼓,从年初一说唱到正月十五,这个生产队没说完,那个生产队又派人来请了。有时候,听众太热情,他连着能说一天一夜,说唱到最后,喉咙痛得都张不开口。

近年来,柴现修老人多次应邀前往上海、南京、六安等市进行寿州大鼓表演,并在一些民间艺术比赛上屡获大奖,当下,柴老最大的心愿是能收个好徒弟,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生猪价格节前不升反降

■本报记者刘刚“本以为今年春节前生猪价格能上涨,但是没想到猪价一直在下跌,现在出栏一头生猪要亏本500多元。”1月26...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