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访古镇正阳关

阜阳日报 2018-01-19 14:50 大字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夏联洁 赵若薇 文/摄

淮河岸边出生,淮河岸边长大,对于“七十二水归正阳”的说法早已烂熟于心,然而,由于交通较为不便,直到近日,记者一行才有幸前往正阳关一探究竟。深冬时节,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位到访者,不热闹,也不冷清。

不远百里去正阳

阜阳市区出发,取道最近的颍正(颍上—正阳关镇)公路,经垂岗、王岗、赛涧三乡镇,然后再翻过两座堤坝,就到了紧邻寿县正阳关镇的淮河码头。

乘轮渡到淮河南岸,这里已经是淮南市的地界,虽隔着一条不甚宽广的淮河,但房屋建筑风格已经与淮河北岸有了明显区别。民居比较拥挤,路面却比较干净,小巷很多,几乎每一条都可以通往南侧的街道。

如今的寿县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邂逅古城北门穿过小巷,就能看到一条比较宽阔的水泥路,两侧分布着商店、饭店、超市,门头上的牌匾也是仿古的样式。向南望去,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城门(北门),外额题字“凤城首镇”,内额题字“拱辰”,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曾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自明代成化元年设立收钞关以来,正阳关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城门的基础用石条修砌,高约1.5米,再往上就是青砖砌成的城墙,拱形的门洞也由青砖砌成,至今依然能够通行家用轿车。地面则用石条铺就,最中间的石条上还有独轮车碾轧的深沟。进入城门,可以看到两侧的石头上有专门为安装门栓凿出的圆洞,说明这里曾经是重要的防御之地。

据史书记载,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如今,除北门、南门尚存外,东门和西门已不复存在。

查考时代印记

从西侧的斜坡登上城门,秋天种下的蚕豆已经长出了地面,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城门顶上有最近修葺的痕迹,但整体还比较协调,只是除了十多米宽的城门,城墙早已不复存在。

到城里逛逛去吧。道路两边有宠物用品店、杂货铺、服装店、餐馆,当然也有烤红薯、打烧饼的圆形炉,前来赶集的人不多,生意自然也就不大红火。电影院是一座建国后建造的苏式建筑,青砖外墙,靠近屋檐的地方是圆形的百叶小窗,处处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深厚印记。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了山寨版的某世界连锁超市,室内不甚宽敞,门头也全部被遮挡,但能够把这样的老建筑利用起来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离开正阳关时已是傍晚时分,提着小镇上买来的一些百货和吃食去渡河。夕阳西下,余晖全部洒在淮河两岸造船厂的铁架上,一种时过境迁的感受蓦然涌上心头。在公路、铁路运输已经非常发达的现在,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没有争辩、没有反抗,而是静静地驻守在淮河之畔,诉说着“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古老故事。

温馨提示:阜阳距离正阳关镇约86公里,双向两车道沥青路面,交通较为便捷。过渡费用:轿车15元/次,行人2元/次。

新闻推荐

颍上供电公司:看望慰问对口帮扶贫困户

1月8日上午,颍上供电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到三十铺镇脱贫攻坚对口帮扶贫困村洪单村,带着棉被、米面油看望慰问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在洪单村村委会,该公司与三十铺镇党委书记、洪单村相关负责同志就...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