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大学子调研颍上大鼓书 探寻曲艺文化传承新路径

阜阳日报 2017-08-24 10:2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徐淑雅 范岚清

在颍上老县医院旁有一幢白墙黑瓦的仿古小阁楼,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五点,浑厚有力的大鼓金腔都会准时从这里传出。其实,这个仿古小阁楼是2013年颍上文化馆着手建设的公益性曲艺社演出厅。

近日,记者跟随安徽大学赴阜阳特色曲艺大鼓书调研小分队来到颍上县的曲艺社演出厅,实地调研颍上大鼓书的现状,了解颍上县如何创新方式,传承发展非遗“颍上大鼓书”。

还没进门,说书人铿锵的字句以及大鼓坠子之声便传入耳中。走进演出厅,记者注意到,这里共有两层,楼上为办公处,楼下为演出、休憩区。楼下的小戏台上说唱者正字正腔圆地一边敲鼓一边说唱,台下几十个藤椅上坐满了听大鼓书的老年人。

听众张先生说,自四年前这个曲艺社演出厅开放以来,他每天最期待的娱乐活动就是来这儿听书,不论严寒酷暑,一天不听书就感觉这一天少了些啥。

看着张先生的喜爱,安徽大学赴阜阳特色曲艺大鼓书调研小分队队长告诉记者,前两天在阜阳鼓楼的调研让他们一直担心大鼓书的未来。他告诉记者,他们去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鼓书最热闹的地方——阜阳鼓楼,以前搭台子唱大鼓书的空地已成休闲广场,当年唱大鼓书的老艺人也难觅踪影。后得知,颍上大鼓书发展不错,他们一行人又来到颍上县。

“大鼓书是一门说唱艺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五六十年代,大鼓书因其通俗易懂,深受阜阳各县市区的百姓喜爱。随着电视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看电视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新模式。大鼓书的鼓点声渐渐变得稀落起来,拥有的听众也越来越少。”颍上县文化馆馆长刘波说,2010年11月不少民间老艺术家们联名写信,要求政府保护老一辈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大鼓书被重视起来。2012年,颍上县首次举办了“鼓王争霸赛”。没想到,这场赛事为颍上大鼓书艺术迎来了发展新契机,老艺人以大鼓书的形式用自己创作的鼓词和动人的曲调,向群众“说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唱响党的富民好政策,赞美家乡的伟大成就,有的还登上颍上县党代会的舞台,为代表们说唱农村新变化。

“来自民间的文化自觉和创新自觉令岌岌可危的颍上大鼓书迸发出新的希望,这是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的文化创造活力。”经过多天调研,阜阳特色曲艺大鼓书调研小分队对颍上大鼓书传承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过去颍上大鼓书的发展一直以自发为主,鼓书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艺术品质参差不齐。鼓王争霸赛成功在于,它既让“颍上大鼓书”艺人有了用武之地,又满足了人们对大鼓书的文化需求。

据悉,颍上县还高度重视大鼓书的保护工作,组织人员采访了颍上大鼓书艺人,对各个不同的颍上大鼓书版本进行搜集整理、存档。同时在3个乡镇建了8个乡镇曲艺分社,其中江店镇曲艺分社和夏桥镇曲艺分社还设立了公益教学部,甚至还聘请民间老艺人在周末免费教孩子们唱大鼓书、琴书等,这一切都是将大鼓书艺术传承下去。

小分队队长表示,通过这次调研,他们认为,颍上大鼓书走上“一开拓、二发展、三传承”的思路,既不拘泥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这对其他曲艺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新闻推荐

真情送关爱 留守儿童游玩上海

本报记者王雪洁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