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快乐舞蹈队
[摘要]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武万勇/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建颍乡舞蹈队表演改编小戏《朝阳沟》。
在颍上县建颍乡集镇上,有这样一群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们平时打扮朴素,有的在街上卖水果,有的卖猪肉,有的则卖些生活用品。她们白天系上工作围裙,店里店外、家里家外忙碌着,与常人无异;到了晚上,则像变了一个人:化好淡妆,梳起头发,穿上舞蹈服……然后相约来到乡文化站,在这里,她们以舞蹈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快乐。
“要说跳舞,我们大家都跳十多年了,都喜欢玩、喜欢跳,慢慢地,就凑到一起啦!”舞蹈队领队王佩芬对记者说,因为喜欢跳舞,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到文化站来排练。“像广场舞、花鼓灯、戏曲小品,我们都会。”王佩芬的儿子之前曾在音乐舞蹈学校接受过专业训练,于是,她时不时将儿子拉过来,指导姐妹们排练。后来,随着技艺的提高,王佩芬她们开始尝试自编自导一些节目。
换上戏服,戴上头饰,手中拿一把舞扇,只等音乐响起,她们便开始跟着节奏跳起来。腰肢舒展、步伐灵活、唱腔悠扬,有人物、有情节的花鼓灯传统曲目《游春》片段,被她们演绎得韵味十足。
因为长期坚持跳舞,舞蹈队队员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年轻许多。“你猜猜,我今年多大年纪了?”王佩芬用略带神秘的口吻问记者。记者仔细端详了她一阵子,答道:“看上去也不过四五十岁吧!”王佩芬笑着说:“告诉你吧,我今年都62岁啦!不过,我还不算舞蹈队里年龄最大的,最大的有64岁了,最小的也有50岁了。”
年轻,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还有心态上的年轻。之前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她们,渐渐地,也开始“触网”了。“你看看,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排练和演出的视频,有一百多个,都给传到网上了,还有那么多人‘点赞\’呢!”王佩芬指着手机屏幕自豪地对记者说,“以前别说拍视频、传视频了,就连上网都不会。后来,孩子跟我说,你们舞跳得那么好,不能只是自己看啊,得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不,他就开始教我,一步步地学。”因为网络,她们的舞蹈被更多人看到;因为舞蹈,她们结识了许多天南海北同样热爱跳舞的朋友。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快乐。
跳舞,没有给她们带来经济收益,也没有让她们成为耀眼的明星,她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还有演出的道具,都是自己掏腰包采购的。换掉舞蹈服,走下舞台,她们仍然是普通人,忙着各自的生活。“但是,跳舞能带给我们特别多的快乐,平时有啥烦心事,也就很容易发泄出去了,人也越来越想得开。”王佩芬说,现在,舞蹈队里有固定队员20人,但在她们的感染下,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只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能来的就都会过来,大家一起跳上个把小时,玩得开开心心的,啥烦恼都没有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武万勇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