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阜阳日报 2017-07-10 12:4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武万勇

78个村,4.9万户、10.79万人,这是2016年颍上县建档立卡确定的全县贫困人口数。一年来,35个贫困村出列,1.2万余户、3.2万余名贫困人员脱贫。这一成果的取得,是该县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的结果。

***成效明显

位于颍上县陈桥镇最北部的李庄村,是颍上县脱贫出列村中的一个。44岁的李玉献是该村的贫困户,2016年以前,一家4口挤在两间瓦房内,妻子没有收入,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全家生活来源仅靠李玉献种地、打零工。回想那时,李玉献深感无奈:“穷啊,没钱,找不到出路。”

可李玉献人穷志不短,每当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走访时,他都会提出一些脱贫的想法。李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福星说:“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强,我们一定全力支持。”2016年,颍上县在***工作中探索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即贫困户发展1亩园、1个家庭农场、1个产业基地,或者养殖1头牛、10只羊、100只禽,均可获得相应补贴。当年初,李玉献利用5000元帮扶资金买了10只能繁母羊,自己动手搭建了4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这羊繁殖快,今年已经卖了一批,收入2万多块钱。目前还存栏200多只。”李玉献指着养殖场对面的三层楼房说,“去年刚盖的新房,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变化的不仅仅是李玉献家。“以前村里路不通、水不通,发展困难重重。”陈福星说,自2014年省水利厅定点帮扶李庄村后,村里不仅修了路、通了水,还兴起了致富产业,全村建档立卡的249户贫困户、547人,已脱贫的有202户、455人。

李庄村干部陈启红告诉记者,前两年,通过外出考察,他们发现种植瓜蒌效益比较高,便积极协调土地、资金、技术,迅速在全村种植了385亩瓜蒌,为1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该村瓜蒌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吸纳75户贫困户为股东。其中,18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每年可获分红3000元,三年后还本;57户贫困户通过“六个一”工程,以5000元带资入股,每年分红1200元,五年后还本。

“眼下,我们正利用扶贫车间厂房,购置炒货设备,注册‘颍畔九儿\’农产品扶贫商标,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提升瓜蒌附加值。”陈福星说,经过加工,每斤瓜蒌籽的售价还可提高30多块钱,“争取在年底把李庄村创建成为省级瓜蒌种植专业村。”

产业扶贫全面铺开

李庄村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背后是发展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正推动颍上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

王张新是颍上县夏桥镇郭桥村返乡创业人员。今年4月,他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扶贫车间,将位于上海的郡御服饰机械印绣公司业务引到家乡。“公司主要生产货物展示架和印绣制品,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已带动10多户贫困户就业。”王张新说。

“来这干两个月了,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够俺老两口开销的。”64岁的吴德全正在车间内分拣展货架,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均享有低保补助,“在就业扶贫车间工作,贫困的帽子肯定能慢慢摘掉。”

当前,产业扶贫已在颍上县全面铺开。据介绍,像郭桥村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颍上县计划建设300个,目前已建成56个,38个已投入使用,带动79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461人。此外,颍上县实施特色种植养殖的有1万余户,申报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12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带动贫困户503户、1156人;通过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带资入股,帮扶了4010户贫困户。“今年,全县安排产业扶贫资金超过1亿元,占扶贫资金总量的49%。”颍上县扶贫办副主任吴亚说,随着产业扶贫资金的到位,一系列产业相继落地,如河南牧原实业集团与颍上县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合作协议》,将带动全县1万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每户每年可分红3600元;覆盖78个贫困村的电商服务点,2016年网上营销额达6亿元,推动“互联网+”与扶贫开发产业深入融合……

产业扶贫、健康脱贫、教育扶贫……去年以来,颍上县先后制定出台了20个脱贫攻坚配套方案。“政策、项目、资金、措施,我们做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全覆盖,不落下任何一名贫困人员。”吴亚说,今年,颍上县计划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6万余贫困户、4万余名贫困人员脱贫摘帽,“目前,各项脱贫攻坚工作正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新闻推荐

民进阜阳市委到颍上 对接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杜春梅)7月3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阜阳市委主委吴开义一行到颍上县,对接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在当天召开的座谈会上,民进阜阳市委一行听取了颍上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民进阜阳...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