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返乡办厂 带动百人就业
[摘要]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崔学泽/文 通讯员 武万勇/摄
瑞锦拉服装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加工服装。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颍上县慎城镇的马长龙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服装事业,在家乡创办了瑞锦拉服装有限公司,带动当地200多人就近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回乡 创办服装加工厂
“工厂就开在家门口,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主妇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挣到工资,又方便照顾家人。”杨梅是慎城镇杨圩村的一名留守妇女,已为人母的她如今在瑞锦拉服装厂做一名普通的服装工人,每天早起来上班,中午还可回家给孩子做饭,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杨梅很满意。
在瑞锦拉服装厂,像杨梅这样的女工还有不少,她们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在服装厂工作不仅让她们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到家庭。这也是马长龙返乡创业的一个初衷。
当初,18岁的马长龙从颍上县一家服装培训学校毕业后,和老乡一起到上海市金山区一家服装厂打工,虽然生活艰苦,但是马长龙肯吃苦能干活,很快成长为厂方的一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涨到每个月五六千块钱。
一次老乡聚会的经历,让马长龙决定改变现状。“那时候,上海的服装加工生意火爆,我们几个老乡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说出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马长龙辞掉了工作,与人合伙在上海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虽然干得辛苦,但是马长龙却非常有劲儿。“刚创业三个月就开始盈利了;再往后,我们一个人每月都可以分到七八千块钱。”马长龙说。
一次,马长龙回老家探亲时看到当地不少留守妇女在家里带小孩,不能出门。当时就想,如果在家乡开个服装厂的话,这些没事做的人就有事可做了。下定决心后,马长龙着手注册了瑞锦拉服装有限公司,租赁了厂房,虽然最初只有20台机器、十几名工人,但加工出质量上乘的产品,马长龙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
挫折 不怕困难勇克服
纷至沓来的订单,不断增加的工人,进一步扩大的厂房,让马长龙的服装加工厂办得风生水起。新厂房建成不久,马长龙就接到了一个大订单,1.8万套运动装,货值77.4万元。喜出望外的马长龙全力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本来我们签的协议是当年9月25日分批出货,但时间到了,客户却不提出货的事。我当时已完成了1.2万套,加工费近50万元。后来,得知国外客户取消订单的消息后,真像五雷轰顶一样。”马长龙告诉记者,当时他刚建完厂房,欠了不少外债。如果这笔订单无法履约,他就会背负100多万元的债务。
无奈之下,马长龙到处去寻找新的客户。得知消息后,杭州的一位老客户找到了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这位杭州客户答应每月给我一小部分订单,并提前支付加工费,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工厂这边发工资有了保障,才避免了工厂关门的结局。”
几年过后,马长龙的服装厂逐渐走出了困境,事业越做越红火。
质量 吸引客户的源泉
马长龙加工的运动装交货后,杭州的客户看到产品质量过硬,又陆续发来了加工订单,上海的客户也找上门来,把订单交给马长龙做。马长龙一路走来,从当初租赁小厂房到如今自建2000平方米的大厂房,从雇佣10多个工人到吸纳200多个工人就业,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从CAD打板开始,一直到裁剪、车缝、后道,我们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得比较精细,靠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信任。”马长龙认为,做服装加工,只要质量好就不怕没订单,只要严格按质量标准做好每一件衣服,订单就会源源不断地找上门。
2016年,马长龙的瑞锦拉服装有限公司迎来了发展春天。他在迪沟镇、黄桥镇、谢桥镇、夏桥镇和慎城镇开设了五个加工分厂。
“今年,我们要在做好服装加工主业的同时,着手发展电子商务,为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作出贡献。”马长龙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注册了自有服装品牌,网店和实体店正在加紧筹建当中,5月份就能在网上买到“瑞锦拉”品牌服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谢宁宁 武万勇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