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湖杞柳收获忙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万勇/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颍上县半岗镇戴家湖村的村民在收割、分拣杞柳。
眼下,正是一年中传统的农闲时节。然而,在颍上县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千亩杞柳种植基地,达到标准的杞柳才刚刚开镰收割,在基地一侧即将建成的生产车间里,新鲜的杞柳将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柳帘,准备销往欧美等地。
千亩杞柳开镰收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颍上县半岗镇东端的戴家湖村。这里地处半岗、垂岗、八里河和霍邱县临淮岗四乡镇交界处,位于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北侧,地势较为低洼,一望无际的耕地上全部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杞柳。近段时间的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让柳叶基本落光,为杞柳收割创造了条件。
“从月1日开始,我们的亩杞柳就开始收割了,现在才割掉多亩。”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士红告诉记者,年前后,他开始在当地流转低洼地种植杞柳,经过6年时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经从当初的多亩,发展到目前的多亩。冬季是杞柳收获的关键时期,现在,公司每天都要组织近百名工人对杞柳进行收割、分拣和转运。
“估计到春节后,多亩杞柳才能全部收割完。”张士红说,今年的杞柳市场行情好,从地里拉出来以后批发价能卖到0.元至1元,在山东市场很受欢迎。特别是这种细长型的柳条,批发价达1元/斤。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山东济宁、临沂等地的中型货运车辆到基地收货,可以说是割多少卖多少。
分拣搬运收获忙
在一块品种为“山东青皮三号”的杞柳种植基地里,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有的站成一排弯腰采伐杞柳,有的则分散在已经砍倒的柳茬地上整枝打捆,好似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
“从现在一直到春节后,每天都有活干,一天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来自赵岗自然村的割条工张学兰告诉记者,戴家湖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淹,虽说前些年有不少农户种植杞柳,但由于地块相对分散,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活儿也没有现在多。随着企业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扩大,他们可以在地里连续工作两个多月时间,收入达1万多块钱。不过,割条工对体力和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人可以去做拣条工,收入也不错。
“公司对分拣、转运、装车的普工需求很大,天天都有活干,一天可以挣块钱,还管一顿午饭。”今年岁的农民蒙素华来自后洲子自然村,早上7点出门,傍晚5点回家,一个月能挣多块钱。她说,只要家里不忙,很多村民和她一样天天都来这里干活,春节前结算工资,过年后接着还来干活。
柳帘加工有市场
据了解,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对外销售杞柳的同时,今年投资多万元建设了柳帘加工厂,预计月底烘干加工设备将全部到位,春节前就能投入生产。
“以前收割的杞柳要经过贮存、捋皮、晾晒等多道加工程序,才能变成柳编加工的原材料。”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士红说,企业刚从广交会上接了一个“柳帘”户外用品的大订单,现在只要把新鲜的杞柳截成不同的长度,烘干之后就可以直接加工柳帘。特别是杞柳的外皮在经过高温烘烤之后,会变成不易脱落的深棕色,既节省了油漆费用,而且也符合欧盟进口商品的环保标准。
“杞柳跟粮食作物不同,一次扦插,可以采收十年,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张士红说,经过6年时间的种植,现在一亩杞柳的产量已经达到斤以上,产值在元左右。除去元的土地流转成本和元的人工成本,一亩地的纯利润在元至元之间,经济效益远高于周边湖区的粮食种植。如果再把这些杞柳加工成欧美市场广受欢迎的柳帘,经济效益还要翻番。这段时间,周边有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到基地来考察,打算在沿淮低洼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大力发展以杞柳种植为主的适应性农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单玉婷/文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