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特色产业带富一方
[摘要]本报记者 王雪洁
今年“十一”,对颍上县八里河镇赵郢村村民赵为云来说,无疑是个丰收季——黄金周期间,其开在八里河景区内的便利店收入两万多元,“这段时间一算,今年能存下4万多元。”
赵为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几亩地侍弄了大半辈子。这几年,颍上县围绕八里河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赵为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通过开设便利店实现稳定增收,其儿子也在景区找到了开游艇的工作,一家老小的好生活越过越有味。
事实上,愈发兴旺的八里河镇旅游产业,正带动着越来越多像赵为云一样的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目前,仅八里河风景区直接吸纳就业的贫困人口就有40个,80多户贫困户进入当地旅游产业链,通过经营餐饮、旅游产品等鼓起了腰包。
一项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群众,这句话正在颍上得到真切的印证。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颍上县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和机制保障,尤其是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多方力量,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脱贫攻坚,通过一项项精准举措、一个个富民项目,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带上增收致富轨道。
“例如,面向以农业为主的广大贫困乡村,我们全面实施了‘1亩园、1头牛、10只羊、100只禽、1个家庭农场、1个产业基地\’的‘六个一\’产业到户工程,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奖励扶持资金、农林牧渔业相关项目资金优先向扶贫开发倾斜等,扶持引导贫困乡村发展特色养殖、种植等产业,带动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项目增收脱贫。”颍上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六个一”产业到户工程补贴资金已达1542.5万元,5000多户、1.4万余人直接受益,增收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紧邻328省道的南照镇卜林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富民项目,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常年出外务工,剩下的留守老人儿童多固守着收益较低的传统农业模式过活。当地政府和村“两委”在认真分析村里现有资源和致贫原因之后,把吸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当成了脱贫的首要途径。
一直在上海经营蔬菜的村民陈乃刚就在这种情况下带着技术、资金返回了家乡,流转土地建起了100多亩蔬菜大棚,并成立梦园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加入。眼下,卜林村在梦园专业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有20多户,他们一边务工一边学习技术,向着独立经营迈步,脱贫致富目标渐行渐近。
“在以产业为支撑的扶贫工作中,我们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增收模式,建立起‘群众自愿入股、政府全程监督、项目公司化管理、贫困户入股保值分红\’的长效发展机制,着力用金融红利助推产业脱贫。”颍上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眼下,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扶贫举措,正在全县各个贫困乡村落地生根,相信到2018年,该县78个重点贫困村出列、10.84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海洋/摄 冯启俊/文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