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帮低保老人安度晚年

阜阳日报 2016-11-23 15:4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王雪洁 文/摄

益民社工到低保老人家中看望帮扶。

“是小敏来了吗?”

“是,马爷爷,你这两天身体怎么样?”

“好,都好,赶紧进来,外面冷。”

这段对话并不是来自亲人之间,而是低保老人马文全和社工李雪敏之间的一段问候。一个是家住颍泉区新建社区的低保老人,一个是普通的基层社工,原本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在安徽省“共享阳光”社工服务项目的推动下结缘。近日,记者来到马文全家中,听他讲述社工服务给他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

社工让我感受到社会的重视

今年75岁的马文全曾是颍上县新集镇的一名赤脚医生,2005年因生病来到阜阳,并在此常住下来。因为赤脚医生没有社会保险,如今只能依靠低保和子女的帮扶生活。马文全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庭条件都不好,儿子离婚后还将女儿交给老两口照顾,又为老人增加了一份负担。

曾经为他人治病的医生,现在却要依靠低保生活,马文全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看着小孙女在身边,我说什么也不能倒下,但心里一直都不舒服。”马文全说,自从有了社工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感动和生机,因为社工愿意听老人说话,愿意帮老人解决问题,愿意真心实意地关心老人。

说起社工,平时记忆力不好的马文全还记得社工的名字,“小敏、小娜都是好孩子,我们现在就像是一家人一样相处,她们时不时过来看我们,问长问短的,感觉自己也是被政府、被社会重视的人了。”在马文全眼中,社工服务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政府和百姓之间的纽带

实际上,马文全当初对这个“政府出资、社工帮扶”的服务项目并不理解。“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社工,只记得过年时,有两个小姑娘拿着年货到家里看望。”马文全的老伴儿王顺平告诉记者,最初他们还以为这只是政府对低保老人的关爱。

不知从何时起,这两个小姑娘经常过来,嘘寒问暖的,多日的相处让彼此逐渐熟悉起来。在一次无意间的言谈中,李雪敏得知10月21日是马爷爷的生日,就秘密准备了一场生日会,让老人和家人一起在社工的组织下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生日会。“真没有想到,我只是随口说了自己的出生年月,她们就记下来了。”生日给马文全带来的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

“她们的帮助就是政府给我们的关怀。”马文全表示,近两年的相处让他们这群高龄低保老人和社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逢年过节几乎都会在一起度过。

如今的马文全已经习惯有事情就找社工,在政府项目的支持下,社工也逐渐分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能,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老龄工作。

老人晚年生活需要关爱

   马文全只是社工服务对象其中之一,像马文全这样的老人在新建社区有30多个,他们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无劳动能力,只得在家中安享晚年。从2014年开始,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安徽省民政厅出资的“共享阳光”社工助老服务项目后,为高龄低保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丰富晚年生活等一系列服务。

元旦和农历新年,老人们在社工组织下共度联欢会,五月端午节一起包粽子,九月中秋节社工、志愿者和独居老人一起过中秋佳节,社工不仅为老人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还发挥了桥梁作用,让社会志愿者走进老人家中为其提供服务。据介绍,阜阳电力公司志愿者服务队和阜师院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工的介绍下,入户为老人排查家庭安全隐患和维修线路、打扫家居卫生。

“像马爷爷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独居且女儿嫁到外地的王奶奶曾因为家庭琐事和女儿吵架,一度情绪激动,我们知道后及时沟通,疏导情绪,帮助老人和女儿达到了和解。”李雪敏说,益民社工现在的工作是承接政府服务项目,深入基层,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向“老龄化”进程中的困境老人倾斜,让低保老人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公益服务。

新闻推荐

镇大学生村官官雪岩一大早就坐在了电脑前,关注着自己的淘宝店铺商品销售量。尽管网店刚刚起步,还没有资格参加淘宝网“双11”活动,但她还是特意在这天推出了“买就包邮

本报记者 杨燕 实习生 周敏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