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制作微陶“火出圈” 希望通过自己作品激发更多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合肥晚报 2021-12-10 00:42 大字

○王文化在制作微陶,展示自己的微陶作品

最近,安徽小伙王文化火出圈了。这得益于他的微型陶艺作品。在国内国外的短视频平台上,这些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视频点击量均已过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绝技】

微陶尺寸最小的还不到一粒米

鲜艳的色彩,光滑的表面,杯碟盆壶形态各异……王文化打造的精美陶器,不少只有一个拇指盖的大小,其中斗笠碗、天球瓶,更是能站立于指尖之上,这打破了很多人对陶器的固有印象。

“这些陶器通常尺寸为3厘米,最小的只有2毫米,都不及一粒大米的长度,被称为微陶,掉在地上都难找。”从拉坯到塑形,熟练的王文化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后期还需要经过绘画、上釉和烧制。”因其尺寸特殊,这些小而灵巧的器具看起来更添一分玲珑精致。如果再插上几朵花,放在家中或者车里,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取泥后,先找中心,再开孔做圆筒,接着塑形、定型,下一步修坯,干了以后补水、绘画、上釉,最后烧制……微陶在尺寸上虽然只有平常陶器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制陶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在国内,来自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的王文化是第一批制作微陶的人。

【缘起】

不走寻常路,自己摸索尝试多年

以前,在王文化的阜阳老家不少人都办砖窑厂。他小时候也喜欢玩泥巴,“捏一些小动物、小城堡、拖拉机。”2008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他在当地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工作室。

起初,王文化每天在他的工作室里设计好样式、拉好坯,就送去专门的窑炉代烧出成品,再打包拉着这些陶瓷,到集市上摆摊儿慢慢地积攒客户,推介自己的作品。那时候,做的是一些大型陶瓷,但是并没有多少特色与亮点。

“景德镇有世界上最大的陶器,但没有世界最小的,为何不尝试做小型的陶瓷呢?”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微型陶艺,反而是国外的一些微缩手作比较发达。“那为什么我不能做呢?”

“瓷器做大不容易,做小也很难。”2016年,王文化花了大半年摸索,设计、组装出了一台迷你拉坯机,并改造出了一套迷你版拉坯工具。碗、碟、杯子、花瓶……无数次尝试之后,一件件小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可在外人眼中,王文化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一开始,家人和亲友不是很理解他的做法,也有网友质疑。说得比较多的就是,“大的花瓶起码还可以插花装饰,你做这么小的陶器有什么用呢?”可王文化很坚定,“我要打破固有的思路,我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几年下来,他已经做出了上万件小陶器。

【走红】

微陶视频国内国外播放量均过亿

2018年下半年,国内短视频平台兴起,他也趁势上网展示了作品。王文化虽然还不到40岁,可他几年前就给自己起了个时髦的网名——“微陶老王”。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130万。如今,在国内一家知名的短视频平台,王文化的微型陶艺已经累计了一个多亿的播放量。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

还有热心的网友将他制作微陶的视频传到了海外平台,没想到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累计播放量超过1.2亿,他最火的一个视频已经超过了4500万播放。看着陶土如何在指尖转瞬成型,外国网友们涌入了评论区,不少人还化身“迷弟迷妹”,掀起了合拍热潮。这份“指尖功夫”获得数百万点赞。

“真没想到,会下一子就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还有外国朋友的关注。”王文化坦言。如今,在朋友的建议之下,他开起了直播,在网上免费教学,王文化经常被邀请去很多学校讲课,开设陶艺课程,他还参加了上海进博会等多个展会,知名度越来越高。

【初心】

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景德镇是“瓷都”,做得好陶瓷的人多如牛毛。和王文化一样的外来陶瓷从业者也很多,大家被称为“景漂”。从事这个行业多年,王文化感叹,“在这里,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从事陶瓷行业当中的一门手艺,这是一种极致,也是一份匠心。”

如今,女儿已经上初中,儿子也在上小学,衣食无忧之后,王文化说,自己还会坚持这门手艺,不仅仅是可以养家糊口。“陶艺就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陶瓷文化当中有很多美,王文化希望“指尖陶艺”能够激发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儿子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至于以后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来“接班”,王文化还没有想那么长远,主要是看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最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新闻推荐

男子路边身亡 民警12小时破案 警方根据现场留下挡泥板碎片,判定这是一场交通事故

本报讯近日,阜阳警方接到一起报警电话,一名男子躺在路上,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而案发现场没有目击证人和监控,只留下一块带...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