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灯 刘允桂
1953年,7岁的我入了太和县魏庙,一个村级小学读书。小学是我们读书的地方,也是村里开会、学习、娱乐的场所。上国语课(即现在的语文课)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得,老师一身的楚汉风味,古腔古调地拉着长调带领我们读书:“下雪——了,地上——白了,屋上——也白了……”
有天晚上学校要放电影,十分难得,我一抹嘴便往学校跑,生怕迟了挤不进去。漆黑的夜晚,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头重脚轻地来到学校的操场,但还是迟了,里面已经黑压压拥了一片。没办法,我只好爬上旁边的一棵树,骑在树杈上看。
在昏暗的汽灯下,社员们都来了,学校的唱歌老师一起头,大家立即放声高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挟着尾巴逃跑了……”放电影的脸上放着红光,一脸的傲骄,不紧不慢地倒着片子。乘着还有空,大家又是齐声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的歌声多么嘹亮……”
电影终于开演。什么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但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那就是看到故事片前面的新闻片中,天安门广场,灿若银河,长安街,就是一条光明大道。接着看到不少地方竟然亮起了电灯。
我不知怎么睡着了,从树上掉下来。人痛醒了,心中的记忆却愈加清晰,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有盏灯?什么时候,我的家突然亮起一盏灯,我们就不要天天买灯油、耗香油点灯了?
国语老师见我问他,他停了一会,说道:“天安门都亮了,想必我们也不会太久,耐心等着吧。”
带着焦渴的期盼,我看到大人们直到拔掉地界桩子加入人民公社。那时,村村办夜校识字班,大姑娘跳秧歌舞,男孩玩的是木剁陀螺,麻绳抽起团团转。天天有人高唱:“超英美,起炉灶,炼钢铁,放鞭炮,迎接共产主义早日来到。”
人们的热情比火焰还高,但我期盼的灯仍然不见。问老师,老师仍然是那句话:“天安门亮了,我们不会远,等着吧。”
当我6年制小学即将毕业,一场“三年自然灭害”降临,赶上了生活极度困难时期,挖野菜当饭吃,割茅草当柴烧,拼块粗布当衣裳。就在这百般艰苦的情况下,父母用生命坚持让我上学。记得是1960年一个学期,班级多日只有我一个人。而让我格外难忘的是,学生再少,那么多老师依然坚持和往常一样教书,哪怕一个学生,老师也是认真面对,一丝不苟。学校的那口铜钟,响声肃穆庄严,在十里八村日日不绝。查灾赈灾的干部给学校送来了极缺的灯油,那天我放学晚,天已经大黑,我看到国文老师在如豆的灯下,改我的作业,而我的作文的题目,就是《我盼望有盏灯》。老师对我还是那句话:“有亮光,就有希望。只要天安门都亮着,我们总有灯的那一天。”
我的父母辈以上家人几代人都是文盲,因村东杨庄代代辈辈都有教书先生走出,我的父母看重他们学养和人才。所以,再穷再困再苦再累,立志要我读书走出农村。因此,初级小学毕业时,全校考上初中的也只有我一个人,而且是太和县名牌中学——太和中学。
上初中住校,晚自习班上是汽灯,回到宿舍,为了多学点知识,我就点起了香油灯。为了节约,我把灯芯的头捻得极尖,在油里露出一点点,这荧荧之光,也已经让我心满意足。
一天,父亲来看我,我家的狗叫大黄的也跟过来了。突然就听到有人喊:“集上的灯要亮了,大家都过去看啊!”
自打来到中学,我就没上赶过集。一听说集上要亮灯,我与班上的同学便来到住在集上的一位同学家看亮灯,父亲不愿去,而大黄与我长时不见,一步不拉地跟着我。集上那天一片漆黑,天上不见一颗星星。当我们来到同学家时,他家里也是黑乌乌一片。大家都在他家院子里站着,没一人言语,都在静静地等着。忽听大街上有人呼喊:“灯来了,灯来了!”我们一下子全涌进了同学家的堂屋。只听我同学的母亲啪嗒一声拉响了开关线,我的眼睛刹那间睁不开了,同学们哄然叫好,而跟着我的大黄也吃惊不小,连声狂吠。待我揉揉眼看时,眼前那电灯,犹如一个小太阳,将整个堂屋照得亮亮堂堂。我们出门沿路回校,马路两旁,商店小铺处处是雪亮的电灯。
“这电从哪来的呢?”有人问。
“当然是从线上传过来的。”有人回答。
“那线上的电又是从哪来的?”
“当然是发电厂。”
“那电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再也无人回答,因为大家都不知道。
回到学校,兴奋的同学依然在黑暗中议论不止。大家盼望电线早日拉我们学校。
父亲不愿在集上住,要带着大黄回去了,我送他出校门。“啥时候我们搬到集上就好了,就再也不用油灯了。”我对父亲傻呼呼地说了一句。
“能在集上住的都是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你要想吃商品粮,现在就要先吃苦,苦读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这样回答我。
学校终于拉上电了,我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了,但我从家中带的那盏油灯,我一直没扔掉。
1964年12月10日,我响应祖国号召,志愿入伍,在人民军队不觉挥戈16载,提了干,晋了级,且赴北疆参加了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斗。
直到转业到淮南,我的那盏小油灯一直跟着我。每每看着这黑黄釉的小陶盏,我的心就卷起阵阵历史的浪花。它不光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还见证了我人生命运的蝶变。
新闻推荐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上,安徽省参赛项目荣获金奖。借大赛契机,安徽省大力挖掘女性手工创业创新优秀项目,展示手工双创成果,整合资源推动妇女手工创
题图:荣获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金奖的安徽省参赛选手关丽在制作孔雀羽毛壁画。(省妇联供图)一根羽毛带活一个产业在近日...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