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两首诗

江淮时报 2019-08-30 11:08 大字

◆张少中

在我的读书成长阶段,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有十几位,但让我一直深铭于心并充满敬意和感恩之情的非魏老师莫属。

魏老师,名讳金炎,阜阳太和县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1967届毕业生。魏老师大学毕业“流放”在全椒荒草湖农场接受 “再教育”,1969年底才被正式分配到条件最艰苦、交通最闭塞的淮河边上的桂庙中学任教。

魏老师身材颀长,容貌清癯。平头,背微驼。浓眉,高颧骨,眼神明亮而纯净。魏老师崇尚气节,不随俗流,性格倔强,磊落不羁。在学生面前,谦和、亲切、温暖,但对那些蝇营狗苟、狐鸣枭噪、鸡鹜相争之辈,毫不掩饰鄙夷和藐视,因而常吃明亏或偶遭暗算,但他傲骨依然,我行我素。他说,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

魏老师整整教了我们三年的初中语文。他备课一丝不苟,讲课严谨绵密,字词句注释清晰精准。他讲授《伐檀》、《硕鼠》等古文时,精辟入里如庖丁解牛,那富有表情地朗读和出神入化的译释,似场景再现,让我们领略了古文的深奥与博大,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亲自刻写、油印领袖诗词、古人辞赋或有价值的经典篇章给我们阅读学习。他的字瘦长劲挺、笔势峻朗、气韵流畅,板书潇洒美观、奔腾纵放、神韵超逸。他讲授鲁迅杂文、散文时,以发散的思维有意引导我们对鲁迅以外的名家名作的兴趣,启发我们正确辨析社会人生和善恶美丑。魏老师说,学语文的重要目的就是拓展知识面,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得心应手地用文字描景状物、抒发情感、颂扬美好、鞭笞丑恶。偶尔有那么一两回,还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诗歌、散文。

我至今能记住他创作的 《十月放歌》中的诗句:“十月的天,碧蓝碧蓝,十月的阳光,格外灿烂,十月的山河,红旗漫卷,十月的人民,一片欢颜……”

《十月放歌》在学校墙报刊发后,在师生中产生很大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一位匿名者,竟写了一封举报信,连同抄附的《十月放歌》,寄给当时的郜台公社党委书记姜世业,蔑称这是一首以歌颂之名、抒个人之情的充满小知识分子情调的作品,尤其严重的是没有突出政治和毛泽东思想,应该对作者进行严格审查,对作品进行严厉批判云云。

据说,姜世业书记看完举报信后,让公社党委杜秘书当众朗读。杜秘书甫一念完,姜世业一拍大胯站了起来,笑着说,我的乖乖,这诗听着怪舒坦哩,我看可以在公社广播站广播一下。批判个鸡巴毛,你给桂庙中学那个姓魏的老师带个话,就说是我姜世业说的:写得不赖,以后还要多写,不要怕那些胡告状的人……这场诬告风波就在姜世业书记粗犷豪迈的挥手之间平息了——在“文革”的极左年代,在共和国的一个小旮旯里,竟有这么一位胆魄、格局、品位、良知兼备的基层党委书记,让人由衷地钦敬和感佩,并暖暖地传导着时代酷寒季的春汛和希望!

每周两节连上的作文课,是我特别有兴趣和特别享受的课程。我的每篇作文,天头、地脚、页边都有魏老师长长的眉批、行批、总批,还有某段文字下如火蛇般扭动的一长串红圈圈,并经常拿来当范文讲评。同时,对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或其他瑕疵也会一处不落的精准点出。久而久之,就培养起我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周渐提高”。

高中时,魏老师不再给我们班上课,但私下里仍然有较多联系,并经常去他宿舍请益。高中即将毕业,我们这些农村同学就要回村继续当农民了,虽有不甘,但亦无奈。魏老师看出了我内心的苦闷、迷茫和无助,一天下午,在他的宿舍里,亲手抄写了一首诗给我,他说,这是他高中课本上的,一直记在脑子里。那时候,他和许多同学,都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现在根据记忆抄给你,不一定准确,就算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对你的毕业嘱咐吧。不过,千万不要外传啊。

那首诗的作者叫普希金,诗题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现在却常常忧郁和叹息。

一切都是瞬间,

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如今,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路,才真正体会到魏老师作为曾经的过来人,选在毕业前夕抄送我那首诗的苦心和用意。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新闻推荐

降雨200年一遇 章丘:全区36个村进水,无人员伤亡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唐峰通讯员曲晓明孟凡庚)8月13日,济南市章丘区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抗风救灾情况。记者获悉,...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