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互联网人 是怎样卖菜的

农业科技报 2019-07-08 21:00 大字

?卖菜讲究精打细算,很多人算的是钱,可这些人算的是数据。

“宋小菜”的创始团队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阿里巴巴,携带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他们采用一套十分特殊的“反向供应链”模式——通过服务于菜市场摊贩,将城市蔬菜需求数据进行整合、归类,再聚合到供应上游,实现以销定产,准确分发。

小菜摊里 竟能积累出这么有用的大数据

在湖北武汉汉口的农贸市场里,很多菜摊摊主都认得“宋小菜”汉口区域的负责人徐小华。谁家摊位每天能卖掉两百斤油麦菜,谁家的摊位有固定来买豌豆的老主顾,徐小华的心里一清二楚:“并不是记性有多好,而是摊主手机上的‘宋小菜\’订菜APP,准确地记录下摊主每天要从‘宋小菜\’的市场服务站订购多少蔬菜。”

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宋小菜”在APP后台上就沉淀下50~70种单品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每个城市蔬菜需求的数据库。数据库使得“宋小菜”拥有了一个聪明的“大脑”,每种蔬菜的种类、品级、产地、包装、重量和购买者的需求、偏好等都精确对应。

减少蔬菜损耗 从减少中间环节做起

有数据显示,传统供应链中的蔬菜损耗率往往能达到30%~40%,但这个数据在“宋小菜”这里却被缩减到0.2%,这是大数据起了决定作用。

哪个城市的消费者喜欢哪种蔬菜,包括蔬菜的规格、品相等,从摊主那里好不好卖便可以知道。这种长期积淀的数据搜集聚合起来,反向传递到蔬菜供应的上游,实现的效果就是,西红柿等蔬菜在数据的指引下,以不同规格、不同品相进行包装后才能运出地头,再迈入市场之旅。

仓库里的蔬菜到底值多少钱 让数据告诉你

胡宗龙负责的龙艳合作社是“宋小菜”的土豆供应商,在安徽省太和县为3000多亩的土豆种植基地提供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2017年,来自“宋小菜”的订单量翻了两番,胡宗龙发现“自己供应不上了”。

“宋小菜”的3000多个主要供应商大多是农民和非公司化的个体户。他们凭借多年的奋斗拥有了自己的生意,但规模做大了以后,在规模化运营上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用数字化赋能生产端,下游市场开拓得再好也没有发展后劲。因为没有能够提供高效供给的上游,下游的继续发展就很难得到保证。

2019年,“宋小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生产端提供数字化的产业化服务后,服务的主体越多,沉淀的数据越多,“宋小菜”们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胡宗龙表示,“宋小菜”这些年实践的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了面对大宗农产品,数字化能做的不是消灭谁,而是如何让这条产业链上的人和资源得到更好地配置,实现共同成长。(郭少雅)

新闻推荐

太和县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项目,使秸秆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 秸秆成了“香饽饽”

太和县秸秆砖生产线。地处皖北平原的太和县,每年产生秸秆总量达200万吨。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化、饲料化、...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