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木雕五十年

安徽日报 2019-05-15 07:00 大字

阜阳市太和县苗集镇有位叫杨德奎的老人,18岁开始从事木雕工艺,迄今已有50个年头。日前,记者走进他的创作室,看到一张大桌案上,除了一件没有完成的木雕作品外,还摆放着半圆刀、三角刀、平刀、斜口刀、剔地刀、翘刀等几十种雕刻工具。经过岁月的打磨,这些刻刀的手柄都已泛出圆润的光泽。

在他家客厅,处处陈列着杨德奎亲手制作的木雕家具。记者身临其中,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墙壁上挂着梅兰竹菊木雕四幅屏,几案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和麒麟送子图案,八仙桌四周雕刻有花草祥云、富贵牡丹图。房间的角落里,还有狮子滚球、丹凤朝阳、八仙过海等其他木雕作品。

年近古稀的杨德奎出生于木工世家,爷爷和父亲曾是小有名气的木匠。他自幼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木工活。为让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杨德奎青年时代寻访名师,苦学技艺。“初学时,吃了不少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煤油下练刀,手指累得肿胀发麻,还经常被刻刀划破。但我一直咬牙坚持,几年时间便掌握木雕的各种雕刻手法,从此走上传承木雕技艺的道路。”杨德奎回忆说。

一朝刻刀在手,一生从未丢弃。世间百态、花鸟鱼虫,文人墨宝等大千万象,都能通过杨德奎巧手,变成家具、牌匾、门窗和楹联。一块块没有生命的木头,他能创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木雕这种老手工艺,对于雕刻师傅来说要求极高,需要不断积累和学习,同时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据杨德奎介绍,木雕第一步是选材料。根据图案大小,找到无裂缝、光滑平整、不易变形的木料,然后将图案描绘上去,再进行精雕细刻,一刀刻毁整个作品就白费了。如果要完成一件精致作品,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

“雕刻木艺,要耐得住性子,静得了心气。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立体层次都有讲究,只有胸有成竹、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雕刻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韵味。另外,雕刻者还要深谙传统文化的内涵,刀刀用心,才能合乎人意。最高的境界是画中有戏,百看不厌。”谈起半个世纪的雕刻生涯,杨德奎体会颇深。

随着时代的发展,简便快捷的电子雕刻抢占市场,传统手工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但杨老一直坚守这块阵地,醉心于刀刻斧凿,尽情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由于木雕工艺人才培养周期长、出师慢、收入低等原因,导致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啊!”杨德奎无奈地说。

“传承难,是当前这个行业的困境。”该县非遗办公室负责人于福海对记者说,近年来,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部门已在收集整理各类传统技艺的图文音像资料,鼓励、支持民间传统工艺的艺人做好传承和发展。

新闻推荐

聚焦精准脱贫 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讯(记者柳文)4月16日上午,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太和县脱贫攻坚调度推进会在合肥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广祥出席会议并...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