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40年太和农业变革
肖争鸣 “大包干”后,太和县委、县政府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开展农业变革,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改革开放至今40年时间里,太和县农业变革大致迈出了三大步:1980年-1992年,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93-2013年,实施了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14年至今,实施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一段波澜壮阔改革历程的资料,较为完整保存在太和县档案馆。
恢复阶段的太和县档案工作,见证农村土地关系变革。改革开放前,太和县档案馆的条件十分简陋,只有木质档案柜50套、书架4个,档案资料在“文革”期间被损坏严重。从1977年开始,太和县档案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生产大队档案室建设。经过三年时间,太和县基本完成了基层档案室的恢复、整顿工作,全县有412个生产大队建立了档案室,接收各类档案、图书、资料近9万卷(册)。
1990年,太和县档案馆全面接收全县土地证存根档案,并整理编目。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不变。次年,太和县成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成工作组进驻各乡镇,以村经济组织为单位,对土地进行全面丈量,重新分定等级,帮助基层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县领导愈发重视档案馆的建设。1996年,投资145万元的太和县新档案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提升阶段的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农业税费改革。如果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中,太和县属于跟跑者,那么在农村农业税费改革中,太和县就是领跑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发展农业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出现了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农业税费改革前,太和县农民年人均负担140元,年亩均负担107元,农民负担日趋加重,干群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现象在全省、全国层面也普遍存在。为有力扭转这种局面,维护农村稳定,安徽省在阜阳市涡阳县(今亳州市涡阳县)率先成立了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太和县也不甘落后,决心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税费改革的先行区。经过深入调研和查阅档案资料,太和县创新性提出了“把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村提留、乡统筹’费合并为按地亩统一征收粮食的农业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后被省委、省政府批准在23个县市实施。太和县一举成为安徽省农业税费改革的先行试验区,还引起了国家农业部的关注。2004年以前,有50年历史的太和县档案馆仅有馆藏档案3万卷,地籍、土地承包等大量专业档案分散保管在基层单位,档案安全存在隐患。2004年,太和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积极争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县档案馆将各乡镇和县直部门保管的地籍、土地承包等近30万卷档案接收进县档案馆保存,这也为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原始依据。截至2013年底,太和县档案馆成为安徽省馆藏量最大的县级档案馆。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成功,在全省形成了档案工作“南学和县、北学太和”的美誉。
数字化阶段的档案工作,助力农村综合改革。近年来,太和县档案馆持续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陆续完善了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音视频档案数据库,实现了由人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开通了太和县档案信息网站,上传了可公开档案目录,开展电话预约查档和咨询服务,实现了社会共享。县财政加大投入,共实施四期馆藏档案数字化工程,完成了馆藏档案数据电子化任务。2013年,太和县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今年,投资1836万元的现代化太和县档案馆与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联合建成了太和县标志性建筑——六馆两中心。这都为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太和县是安徽省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县之一。2014年10月,太和县在苗老集镇率先开展试点,拉开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县确权办联合县档案馆业务人员,多次对乡镇、村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做好相关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该县共对34.6万户村民进行了确权颁证,所有资料都完整地封存在县档案馆。2017年1月,安徽省土地确权验收组一次性通过了太和县的土地确权数据库、县镇村三级综合管理类档案和农户颁证类“一户一档”、“汇总类”档案的复核验收工作。
(作者系太和县委办信息科科长)
新闻推荐
互联网+医疗破解“三长一短” 太和县人民医院自助服务系统全面部署
“看病难、看病烦”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太和县人民医院遵循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人文关怀...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