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大舞台百姓乐开怀

阜阳日报 2018-12-13 08:3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刘铭 “走快点,去晚了就坐不到好位子了。”12月8日下午5时许,太和县文明西路上,三三两两的人开始向一个地方汇集,有人怕占不到好位子,还自带凳子;有人招呼着邻居记得带水杯……他们去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周末百姓舞台的演出地——徐氏宗祠。

记者来到时,距离演出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舞台前几排已经坐满了人。天色暗下来,人越来越多,演出人员也已经准备就绪。“这是第15期了,虽然天冷,但人还是很多。”周末百姓舞台的演出剧团是太和细阳春剧社,剧社负责人徐松龄告诉记者,自从今年9月免费对外演出以来,每次都是里外三层地围着,大伙儿都喜欢听这些传统戏曲,家远的居民甚至骑着电动车,下午就来占位子。

噔噔噔……咚咚咚……舞台上乐声响起,一曲耳熟能详的豫剧选段打断了观众的闲聊,台上的戏曲声、台下的欢呼声,让路过徐氏宗祠的李鑫不由得往里探头,却发现根本挤不进去。

“我只能站在门外面看,本来想看看这是啥节目,没想到我听这个也挺好听的,一旁的大爷告诉我,这是咱太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李鑫告诉记者,他没想到太和居然有这样一个唱戏的地方,还有那么多观众。

一曲曲选段唱下来,不仅让台下观众听得入迷,还吸引了来往行人驻足。当天演出的,不仅有传统戏曲选段,还有现代戏。据徐松龄介绍,《不当贫困户》等几场现代戏,都是文化志愿者根据当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作的,细阳春剧社再组织人员演唱。“其实,这都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经过艺术化加工,居民看到后容易产生共鸣。从演出的效果来看,很不错。”徐松龄说。

两个小时下来,室外温度逐渐降低,但观众的热情并未减弱。演出结束,还有观众自愿留下来帮助收拾台下的椅子。“15期演出下来,咱们百姓舞台很受欢迎,口碑树起来了,志愿参与演出的人也多了,戏曲节目更是不断出新。”徐松龄告诉记者,百姓舞台是细阳春剧社的义务演出平台,每周六都会演唱京剧、淮北梆剧、传统清音、曲剧、豫剧、民乐演奏等综合艺术,演员基本上是义务演出,还有不少观众戏迷加入进来。

70岁的马素英就是从台下走到台上的。她曾经是一名普通观众,因为喜爱戏曲,参加了细阳春剧社的戏曲培训班,随后开始参与每周末的百姓舞台演出。“别看我年龄大,但是我能唱。”马素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每次演出她都会仔细准备,并带妆上台,“行头齐全了,唱得才更有感觉嘛。”

“看到大伙儿这么捧场,我们也有信心继续把周末百姓舞台办下去,给太和群众提供接地气、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节目。”徐松龄表示,同时他们还在组织传统戏曲培训班,吸引有兴趣的戏迷学习戏曲、享受戏曲。

新闻推荐

住上安心房开启新生活

本报记者张凯培通讯员方克奎冬日午后,年过七旬的王文青搬出小椅子,坐在家门口悠闲地干起杂活。在他身后,两间新房窗明几净、...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