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里传递温暖
本报记者 杨静文 对正在安徽财经大学上大二的张淑贤来说,平时除了学习生活,最牵挂的就是家乡那群和她曾经一样是留守儿童的孩子。每到节假日,她总会回到老家太和县桑营镇,到综合文化站里陪着孩子们读书、嬉戏。这个小小的文化站,曾在她叛逆的青春期给予她温暖和力量,现在她想像当初的老师、志愿者那样,给家乡的留守儿童带去关爱。留守儿童的小天地
11月25日,星期天,记者来到桑营镇综合文化站时,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番热闹景象:留守儿童阅览室内,孩子们正在翻阅各类益智书籍;书画室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书法有模有样;声乐教室里,志愿者弹奏着电子琴,孩子们开心地又唱又跳……
“桑营镇是太和县典型的农业乡镇,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当地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80%,大概有7000名左右,这些孩子无论物质生活怎样,精神生活上因为少了父母关爱,都有些欠缺。”桑营文化站站长高士彬告诉记者,在文化站成立之初,此前身为镇团委书记的他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首先在硬件上,我们在保障文化站功能室的基础上,增设了留守儿童特色服务,打造了留守儿童阅览室、书画创作室、电子琴室、心理咨询室等,为留守儿童活动提供了一块稳定阵地。”高士彬介绍说,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桑营文化站还聘请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亲情陪护。
“作为乡镇综合文化阵地,我们不止是给留守儿童提供活动场所,更是搭建起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缺失的关爱,建立起自信。”高士彬说。 让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封闭的内心逐渐打开,也开始有了自信。张淑贤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六年前,文化站成立之初,张淑贤是名初中生,还是个不服家长与老师管教的叛逆少女。“那时候,我每天都迟到、旷课,跑出去疯玩,甚至偷父母钱买了一部手机,成绩一落千丈。所幸,这时候文化站来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哥哥姐姐没有把我当坏孩子,而是一直微笑着鼓励我,给我买学习用具,带我到文化站读书玩游戏。”张淑贤说,志愿者的关心让她开始期待每一天与他们的相处,有时一大早就带着弟弟跑到志愿者居住的宿舍找他们聊天。直到现在,她想起那段时光都觉得很温馨。
“是他们让我重新找到了自信和学习的动力,考上大学之后,我就参加了学校的支教组织,每到节假日就会回到镇上给留守儿童义务上课。”张淑贤说,她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希望有更多地方的留守儿童能接受到她当初一样的关爱和温暖。
得到文化站和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的留守儿童,徐雨晴也是其中之一。她平时放了学就到文化站阅览室读书,是个小书迷。不久前,在“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中,徐雨晴的征文《留守盛夏,书屋为伴》,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作品。
孩子们在文化站的关怀下渐渐成长,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太和县北部六乡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镇机关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成为代理家长,经常陪留守儿童读书、做亲子游戏、到家中做客。桑营镇丰李村的企业家李刚、李春标一次就赞助丰李村留守儿童之家10万元,双
新闻推荐
近日,太和县人民医院成功为一位老人开展食管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这在太和县尚属首次。今年10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获准淮河流...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