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精美的老粮库,如今荒草遍布 太和这一老建筑,引起文史研究者的关注 文物部门:已纳入保护范围,计划建粮仓博物馆
颍州晚报讯(记者 方松高 见习记者 潘金铭 文/摄)近日,太和县一处老粮库引起阜阳文史研究者的关注,原因是该粮库内的部分建筑为解放前所建,比较珍贵,同时,这些老建筑又被划入拆迁区,加上雨水、树木等对老建筑的破坏,让大家感到痛心。
究竟老粮库的命运将何去何从?9日,记者与阜阳文史研究者李援朝、张卫钧一道,探访了这座老粮库。
在太和县人民南路与沙河交会处,记者找到了它:高大的粮库大门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大门上方还雕刻有玉米植株的图案。此外,在粮库大门上印有“拆迁区”字样。通过门缝,可见院内有大片拆迁后的建筑垃圾,院内杂草丛生,藤蔓类杂草爬满路面,一幅破败的景象。
进入粮库内,可以看到东侧有南北两座苏式仓,砖木结构,仓内有两列桐油浸刷杉木立柱,至今木质良好。
李援朝说,署式的两层门楼,具有清时建筑特色,墙体厚重,顶端砖雕精美,两孔宽高等同约4米的拱形门洞,木门结实,古色古香。“门外的郑渡口也是历史古渡。”
在太和县粮食系统工作数十年的李先生介绍,这个粮库是太和县细阳粮库,位于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内,2014年弃用。“这个粮库最早叫郑渡口粮站,后来几经改名,先后叫城郊粮站、直属库、细阳库等,是太和县规模较大的粮库。”他说,粮库的老门楼是解放前的建筑,其实是个炮楼,有军事防御功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门楼的东西两侧,配建有5窗15开间近百米的民式仓,青砖青瓦为民国建筑风格。因岁月久远,长期闲置,部分房顶漏雨,损坏严重,如不及时维修,有逐步倒塌的迹象。
细阳粮库的命运,牵动文史界人士的心。
李援朝认为,这处粮库集纳了清末、民国、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粮仓形制于一身,是阜阳悠久农耕文化、粮仓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他建议,以太和这座废弃的粮库为依托,扩建成“阜阳粮仓文化专题博物馆”,使之成为一处景点。
对历史文化和考古颇有研究的网友“勤贻堂主”认为,这处粮库有粮仓递进发展的脉络,里面肯定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值得关注、保护。
“这处粮库已纳入保护范围,不拆了。”太和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金亚东说,粮库内的老建筑个体年代目前还未确定,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下一步计划利用现有粮库建一处粮仓主题的博物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静文通讯员薛建邦近日,太和县桑营镇爱心留守儿童托辅中心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是上海海事大学青春起航实践团队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