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提升乡村振兴实效

阜阳日报 2018-08-10 10:44 大字

王宇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但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作为颍淮善郡的阜阳,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乡风文明整体较好。但是,在农村部分地区,由于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陈规陋习仍有市场,致使广大乡村缺乏振兴的精气神。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实效,笔者浅谈四点建议。

想方设法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旋律的前提下,多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气神。借助必要的载体,利用农闲、集市和节日,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跳出以娱乐型为主的“小文化”框框,加大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含量,引入政策、科技、教育、扶贫、普法等人文学科,重点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构筑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的“大文化”框框,形成以县城为龙头,村庄为基础的文化活动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有了高素质的农民,才会有文明的乡风。提升农民素质,一是培养懂科技的新型农民。通过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适应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二是培育讲道德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和谐家庭、文明村镇等创建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培育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加强新文明、新观念教育,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四是培育懂法律的新型农民。通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使用法律解决问题、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提升他们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法治氛围。

多管齐下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要坚持破立结合,扬弃并举,引导农民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一是根除陈规陋习,让文明乡风驱除不文明和铺张浪费现象,用文明意识抵制歪风邪气;二是用可见可学可亲的典型事例感召他人,让那些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活态传承”,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让农民以懒为耻,以勤为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孕育出质朴的乡风民俗;三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倡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让现代文明深入千家万户;四是加强对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政府在逐步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机制的同时,引导群众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良好习惯。

齐抓共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乡风文明建设,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其次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疏通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搞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市场、勤劳致富的领导核心;最后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从领导、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效。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让农村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裕,更是要让广大农村形成淳朴的乡风民风,这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农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村镇美了、村民富了、村风好了,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

(作者系中共太和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新闻推荐

与死神对峙120秒新入职民警抢回一条命

本报讯(通讯员齐德远)按压,呼救,10秒,20秒,30秒……7月26日下午,面对倒地休克的办事群众李某,太和县公安局三塔派出所新入职民警...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