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曲唢呐诉年华

阜阳日报 2018-01-12 10:19 大字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既有北方粗犷豪放之风,亦兼南派婉约细腻之格,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综合之美,作为北方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太和坟台唢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唢呐丰富了坟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技艺传承几百年

太和县坟台镇王大庄是唢呐专业村,土生土长的坟台镇农民王飞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唢呐的传承人。“说起来,我们家算是‘唢呐世家\’了。民国时期,我曾祖父王金玉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唢呐艺人。”谈起自家与唢呐的缘分,王飞龙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当地的唢呐艺术传承可追溯到600年前。听长辈们说,我们祖上有爱好学戏的人,跟随戏班进京为宫里演出,却唱坏了嗓子,为了生存,便改行学起了唢呐吹奏。”聊起坟台唢呐的渊源,王飞龙娓娓道来:“在外打拼大半生后,祖辈们年岁大了,回到家乡,闲暇之余,他们又吹起了唢呐,自娱自乐。乡人听后纷纷前来听曲、学习,渐渐地,坟台唢呐便流传开来。”

据《太和县志(1986—2010年)》记载,坟台王大庄有唢呐演出团队32个,演奏能手280人,形成了唢呐专业村,坟台镇被誉为唢呐之乡。“唢呐起源于宫廷戏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皖北地区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词牌众多,曲调丰富,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王飞龙介绍说,唢呐吹奏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经过数代传承锤炼的曲目或寄托哀思、或表达欢乐,极具艺术感染力。

“例如,《抬花轿》、《好日子》、《好运来》、《欢聚一堂》等曲目吹的是喜调,常用于新人结婚、小孩满月、商店开业、房屋上梁等喜事助兴,扣人心弦,吹得能让人乐起来,跳起来。《十二个月哭灵》、《苦中乐》、《诸葛亮吊孝》等曲目吹的是哭调,用于老人去世等悲事中,如诉如泣,哀戚婉转,听了令人心碎,气氛感染之下能甚至把人吹哭。”王飞龙介绍。

辛苦演出为生活

坟台唢呐既是一种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也是当地民间艺人外出谋生的一种手段。王飞龙创办的阜阳市雷子演艺公司,以演出唢呐为主,兼具民歌、号子、舞蹈等艺术,演出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雷子响”。

“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五六岁时,我就把唢呐当玩具,七八岁时,抓着东西就往嘴里吹,玩着玩着就会吹曲了。”继承祖辈、父辈的吹奏技艺,又到河南漯河等地艺术学校参加专业系统学习,很快,王飞龙的唢呐演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如今,他能吹奏各种调性的曲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擅长用“咪子”吹奏模仿鸟唱、猪叫、狗吠、公鸡打鸣等自然界各类声音,惟妙惟肖。

王飞龙16岁时,父亲把经营了几十年的演艺团交到王飞龙手中,从此,王飞龙便挑起了大梁。“除了负责演奏唢呐外,我还会吹笙、吹小号、吹萨克斯,弹电子琴,敲锣打鼓,唱豫剧,我爱人主要负责唱歌、跳舞,演出忙时,大姐、二姐、小妹,也会来帮忙助兴。”王飞龙说,演出形式主要根据东家的需要,提前排出节目单,根据实际情况再作修改。普通的演出就是吹拉弹唱,每场收费两三千块钱;大型演出除了常规安排外,还有杂技、舞蹈、二人转等新节目,一场演出下来收费七八千块钱。“如果东家提出要求,我们也能把全国的豫剧名角请来。”

如今,王飞龙的“雷子响”以坟台镇为根据地,活跃在李兴镇,界首市,蒙城县等地,经常保持联系的当地民间艺人有二三十位,每年能收入十多万元。每次演出时,还有台下乡亲喝彩和鼓掌。其实,这些光鲜的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辛苦。“为了苦练技艺,天没亮就要起床练功,冬天时会特意站在河边,迎着寒风,为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出真本领。带着雷子响外出演出时,有时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跟着东家去接新娘子,夜里连唱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也要按时登台。”王飞龙坦言,辛苦劳累的时候,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心里的情感总是舍不得。

传承发展制约多

坟台镇宣传委员闫健民关注坟台唢呐多年,对当地唢呐艺术的传承谱系颇有研究。他认为,坟台唢呐是北派唢呐中杰出的民间音乐,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目前传承和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存在民间艺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由于缺乏艺术整理和提炼,艺术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格调;三是由于坟台唢呐多为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教习方式,甚至有传男不传女的守旧习俗,很多传统吹奏方式方法、绝活技艺几近失传;四是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唢呐艺术,即使跟班学习,也没有历来唢呐手冬日顶风晨练的刻苦,个别唢呐世家后继乏人;五是原创缺乏,目前的曲目多是继承以往,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和农村实际创作的新曲子很少。

“好在,近年来太和县非常重视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成立了坟台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保障工作经费,扶持优秀表演团队,对唢呐人才给予奖励,还组织音乐专家来唢呐专业村培训唢呐从业人员。同时,鼓励年轻唢呐手到艺术院校深造,学习全国各地先进艺术和管理经验,把唢呐艺术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环境优美村民乐

通讯员薛建邦吃过午饭,稍微休息一会儿,张连成就到村后的文化广场干活去了。今年63岁的张连成家住太和县关集镇张楼新村,该村是太和县美丽乡村示范中心村,经过近一年的施工,目前近200户村民已搬进宽敞...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