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方传统美食的坚守和创新

阜阳日报 2018-01-01 21:26 大字

[摘要]探访太和县坟台镇元子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闫健民/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千年古镇,元子飘香。走进太和县坟台镇,一眼就可以看见偌大的宣传标语。绿豆元子,是太和县坟台镇远近闻名的特产,其制作技艺流传上百年。如今,在坟台镇,仍有传统美食艺人坚守传承着这一传统技艺,让坟台元子在漫漫岁月里历久弥香,成为多少飘泊异乡游子恋恋不忘的乡情。

来坟台 不吃元子是一种遗憾

近日,记者来到太和县坟台镇。时近年底,在中心学校门前的育才街上,五彩缤纷的乡村年货市场热闹非凡。从农作物红薯到粉丝、从甜到嗓子眼的甘蔗到香满街巷的麻花,一个个摊点上买卖两旺,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情怀。

在众多摊点中,钱振国的摊点绝对称得上生意火爆。摊前,堆满了金黄圆润的绿豆元子,路过的乡亲纷纷驻足,“给我来十斤”、“钱师傅,给我提两袋”……不用大声吆喝,也不用喇叭广告,钱师傅和两个儿媳忙个不停。

今年63岁的钱振国,是坟台传统手工元子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钱振国告诉记者,他爷爷从清末就在镇上做元子,后来父母接过了担子,做了一辈子元子。现在,母亲已年过百岁,血压血酯等仍然正常,身体康健。“可能跟长期吃绿豆元子这种粗粮有关。”

坟台镇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原先,这里盛产优质绿豆,人们有过年炸元子的传统。久而久之,元子汤便成了一道婚宴汤和家常待客汤。”坟台镇政府有关同志告诉记者,由于采用手工制作,健康味美,逐渐受到周边农民的喜爱,打出了坟台元子的名气。

一开始,坟台元子采用带皮的绿豆制作,制作出来的元子颜色外观不好看,口感也不太好;后来,当地能工巧匠把绿豆去皮,制作出来的元子外表金黄如珠,故被称为金珠元子,赋予了金黄团圆的吉祥文化内涵。

坟台老街上遍布的饭店中,家家都有的一道地方特色餐肯定是坟台绿豆细粉元子汤。正月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子汤,已经是当地赶集村民忘不了的美味。

当地人说,外地来坟台作客的人,不吃元子是一种遗憾;回到坟台老家的游子,不喝元子汤白回老家一趟。

坚守传统技艺

每天忙碌六小时元子才能新鲜出炉

“哟,钱师傅这下要出名了,元子更不够卖啦。”看到记者采访,周边的人都来打趣,脸膛通红、身形微胖的钱师傅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入冬以后,一天基本上要卖个五六百斤,过年前后天可以卖1000斤左右。“还真是不够卖的,主要是元子要手工制作,一天做不出来那么多。”

为保证每天销售的元子都是新鲜出炉的,每天早晨4点,钱师傅一家人就要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忙碌。在钱师傅记忆里,这种作息时间常年不断。

“元子要经过泡制、搅拌、水冲、打浆、油炸等6道工序,整个过程下来要6个小时左右,从凌晨4点开始做,上午10点才能到街上销售。”钱师傅说,坟台元子以绿豆作基本原料,继承和发扬传统生产工艺,主要用优质纯芝麻香油精炸,因而色正味美,可同各种肉类烩炖,且久煮不碎,汤香馥郁。

为保证元子手工制作的美味,钱师傅一家人包括两个儿子、儿媳,都亲自上阵,在父亲的指点下,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这两年,随着销售量越来越大,钱师傅还雇用了四五个工人。“捏形过去是手工,现在我们自己研制了机器,不过漂皮等费时费力的活,还要靠手工操作。”

传统美食适应现代消费

坚守和创新之间的两难

“过去,由于缺少宣传推介,坟台元子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知名度不高。”坟台镇政府有关同志坦言,坟台元子基本还是手工作坊制作,一家一户炸来自家吃,或当小生意经营。目前,镇上还有像钱师傅这样的手工作坊二三十家。

但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的拓展,如今,在太和、阜阳以及合肥周边都有元子销售市场。当地也在研究如何让这个传统美食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更好地推动坟台元子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你看,这是我们开发的包装礼盒,人们提着送亲戚朋友也体面。”钱师傅说,现在他正在申请注册商标,已经选中了厂房的位置;下一步,就要建设生产流水线,采取真空小包装,开发成为休闲食品。不过,如何在流水线生产中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原有味道,还是钱师傅考虑比较多的问题。

对于手工技艺来说,在创新中如何能继承传统,这是坟台元子等众多地方特色美食面临的共同课题。

新闻推荐

太和公安破获侵犯公民信息案

通讯员李子贵李慧近期,太和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与网安大队联手行动,成功破获了太和县首例侵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刑事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获公民个人信息2万余条,缴获涉案笔记本电脑2台、手机2部、存...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