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访坟台地名来历

阜阳日报 2017-12-30 10:21 大字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坟台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如今,这里是一个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物阜民丰的美丽乡镇,享有“元子之乡”、“三粉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那么,寻根溯源,追忆历史,“坟台”这个地名究竟从何而来?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叙说着何种悲欢离愁?近日,记者到坟台镇做了实地探访,并采访了阜阳市部分文史专家,以期揭开坟台地名来历的神秘面纱。

村民一起说坟台

“坟台镇的地名,听说与古时候一位娘娘和太子的墓有关,墓的原址就在坟台村魏小寨自然庄……”今年30岁的王奇是土生土长的坟台人,听说记者要寻访坟台地名来历故事,他自荐作向导,和记者一起前往魏小寨实地探访。

冬日的村庄有些萧瑟,寒风刮在脸上相当寒冷。到达魏小寨时已近晌午,村里看不到几个人,显得有些冷清。正担心无从采访时,68岁的村民魏本清正巧路过,记者赶忙上前询问。

“大爷,您知道坟台这地方为啥叫‘坟台\’吗?”

闻听记者询问,魏本清打开了话匣子:“知道啊!以前,我们这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花,这种花是乳白色的,有碗口那么大,长在树梢上,自己会跑,叫作‘无根花\’,周围百姓都来观赏,成了天下奇闻。当时,楚国国王听说后很兴奋,就派他的娘娘来俺们这儿打探花的名字,娘娘当时已怀身孕,返回途中因遇风寒,小产了。楚王和娘娘为了纪念这个未出生的太子,就在这儿建了太子坟……”

不一会儿,五六位村民闻声而来,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各自确信的坟台地名的来历:

“老魏说得不对。楚国娘娘不是怀有身孕,当时的太子其实已经是个少年了。”

“太子死后,在这儿建了一座墓,娘娘为怀念太子,每年十月十五,都会到埋葬太子的地方植树、添坟、祭奠。”

“后来,娘娘死去,也埋葬于附近,现存的朱谷堆,据说就是安葬娘娘的地方……”

那么,这个墓到底是否存在,原址又在哪里呢?当地村民几乎都愿意相信,这个墓是存在的。“1958年,一位姓王的考古工作者来过这里。王老师说,本来这儿有一座庙,庙中有一眼四四方方的小井,小井下有一块青砖,砖上刻着花,这个花就是无根花,青砖下有清水……”村民魏本增指着桥头一户农家院落说,“瞧,这就是‘花和墓\’的位置。听说文革期间,坟台子被铲平了。”

魏本增所指的是一座门牌号为“012669”的农家小院。可惜的是,小院主人当天不在家,房门紧锁。趴在门缝往里看,记者期待能找出一丝古墓的“遗迹”来。但是,看到的景象与普通的农户家并无差别。

祈福未来美好生活

“以前,太子坟的香火很旺。农历十月十五大祭之日,正值农闲时节,百姓们都来祭奠。有人在此卖茶开店,有人在此搭台唱戏,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渐渐的,农历十月十五变成了这里的传统古会。”坟台镇党政办主任闫健民介绍说,太子坟附近商贾云集,人群聚居,成为方圆几里影响颇大的集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坟台镇。坟台镇组织委员宫凯补充说,“看到百姓都推崇太子坟,一位宰相为了讨好当朝皇帝,便在太子坟处建了一座台子,方便群众前来祭祀。慢慢的,这儿就被人们称为“坟台子”。因为小镇是在坟台周边兴起的,后来就叫坟台集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当地百姓来太子坟祭祀,更多是为了祈求平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前,村民都很穷,家里办个红白事,连方桌、厨具、酒具都没有。这时候,大家就会到太子坟来‘求东西\’,只要心诚,太子坟就会满足大家的愿望,求啥来啥。”魏小寨村民魏永国说,到太子坟求东西,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有求必应,但必须有借必还。“有一次,一位村民借了许多厨具、酒具,但只还了一个汤勺。可能是太子坟‘生气\’了,从此以后,大家再也借不出来东西了。”

记者看到,魏小寨村口有一座幸福桥,桥北头至今仍有一堆烧香留下的烟土。一位村民指着成堆的烟土说,“你瞧,每到逢年过节,村民都会自发来这里烧香祭祀。太子坟很灵的,大家祈求小孩上学的,娶媳妇祈求生娃的,老人得病祈求康复的,几乎有求必应,灵验得很。”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不应提倡。”阜师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李良玉是太和县人。他告诉记者,这迷信来源于一种无法考证的传说。据巩思良编著的《

新闻推荐

全村时尚讲文明时代新风树起来

本报记者牛真子通讯员方克奎日前,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村民常天亮的家中迎来了一群老熟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来客。因为在常天亮的生活陷入困境时,是这群人一直在帮助他。今年8月份,常天亮在阜城务工时,不...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