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乡做雨具 牵手贫困户

阜阳日报 2017-08-07 10:01 大字

[摘要]通讯员 薛建邦 滕泽玉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太和县李兴镇徐老家村的天合雨具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厂房。生产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在有序地给雨伞合片、缝制、包装,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经理程运华告诉笔者,这座厂房是村里建造的扶贫车间,他去年10月份回乡创业,吸纳本村贫困户在这里制作雨具。

今年38岁的程运华是土生土长的徐老家村人。下学后,程运华到浙江一家雨具厂打工,经过20年的打拼,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业务经理,管理着几百名工人。2016年10月份,程运华毅然放弃高薪回到家乡,成立了天合雨具有限公司。

“我回乡创业的目的就是让村民尽快富裕起来。”程运华说,当他得知老家至今还没有脱贫时,就开始思考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村里建了扶贫车间后,他就把自己回乡办厂的想法通过电话告知了村“两委”,并很快得到了答复。村里出资为扶贫车间安装了水电设备,对房前屋后实施了绿化美化。

添置生产设备,聘请4名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本村的60名生活困难的村民后,雨具厂很快运转起来。由于懂技术、会管理、有人脉,程运华做起来得心应手。他从厦门的雨具厂家购进原料,加工后销往浙江、深圳等地,并出口到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平均每月盈利30多万元。

在扶贫车间,笔者见到正忙着缝制雨具的村民谢彩云。谢彩云告诉笔者,她多年前离婚后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生活,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司一成立她就来做工了,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庭。“再干几年,攒了钱就能给孩子盖新房了!”

“生产雨具的原料多是从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运来,每次进购原料都要往返几千公里,光运费就花了不少,和沿海地区的雨具厂相比,每车成本增加了近万元。虽然自己赚的少些,只要能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我也心甘情愿。”程运华说。

新闻推荐

老水塔的记忆

本报通讯员 耿万荣 文/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