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水塔的记忆

阜阳日报 2017-07-27 09:26 大字

[摘要]本报通讯员 耿万荣 文/摄

在太和公园南边,有一座水塔,水泥底座,红砖砌成,高约30米,直入蓝天。虽经31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高高矗立,历经沧桑。

水塔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座水塔的所在地,是太和县自来水厂旧址。今年84岁的姚建刚老人是第一任水厂厂长,据他介绍,1978年5月,当时的太和县建设局决定兴建水厂并成立了筹备小组,由时任县长巩凤才任筹备组组长。

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经过3年的建设,于1981年6月完成水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供水。听说县城有了自来水,市民们闻讯而来,舀一碗清凉的水,喜不自禁:真甜啊!终于再也不用肩挑手提的从井里打水吃了。

水厂虽然建成了,但是供水管网还没有形成,仅有很少的地方铺设了供水管道,供出的水,使用量不到10%,剩下的水都放到水塘里了,白白浪费了,很是可惜。看到这种情况,水厂领导决定建一个水塔,作储水和配水用。

为节省原材料和资金,大家考察市场,就近购买,到当时的太和轮窑厂,用木架子车,一趟又一趟,运送红砖和材料,由太和县第一建筑公司承建。自1981年8月开始,职工们看着水塔一圈圈加砖,一层层增高,直至耸入蓝天。1982年6月,水塔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天,老厂长姚建刚记得很清楚,他说:“以前的水卖不出去,职工工资没保障,使用水塔供水,省电了,职工高兴得不得了啊。”

这座水塔呈圆柱形,底座直径近5米,帽子状的顶端用水泥浇灌成一个直径和高度均为3米左右的圆形储水池。塔内分布着水管、阀门等。抽水泵将水抽入水塔的蓄水池,依靠水塔的高度增压供水。解决了供水问题,也就节约了电费,避免了浪费。

见证太和发展变迁

水塔使用了21年,2003年冬天,因为一场大雪,导致水塔里面的水管冻裂,水塔就停止了使用,一直到今天。

现在,工厂林立,城市扩容,供水量增大,太和城区已有10多眼井在不停地供水,以保证使用。供水管网、泵站的优化升级,已不再需要水塔加压了,水塔这一时代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年,这座水塔是太和县城标志性的建筑,它高高耸立,犹如一道风景线。如今,它的周围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只有走近它,才能看清它的容颜,红色的塔身巍峨端庄,朴实可亲,一株绿色的爬山虎,悄然匍匐在它的身上,增添了一份生机。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把它视作为文物,探究它的历史。

作为见证太和城市自来水发展的老水塔,不知还能存在多久,希望它不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能成为时代变迁的建筑遗存。

新闻推荐

太和今年计划完成1.45万户农村改厕任务

本报讯(记者郭晓林通讯员张群)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三大革命”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不能纳入管网集中收集处置系统的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即日起,太和县除各乡镇政府所在地村、中心...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