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铁腕整治城乡环境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自从几年前家里盖起了小洋楼,太和县税镇镇孙楼村村民孙书涛就没有舒心过。原来,孙书涛家的大门,正对着村里的一处百余平方米的沟塘。“远近的垃圾都往这里倒,最后都快填平了,恶臭熏天,房门口坐不住人,一到夏天蚊蝇成堆,家里不敢开门窗。”
综合整治中,税镇对各村庄、沟河塘的垃圾杂物、河塘污染物及废品收购点进行了全面清理。“挖掘机来干了三四天,你看现在这个沟塘全部清理干净,这下可舒坦了。”正和家人坐在门口纳凉的孙书涛高兴地说。
初夏时节,行走于太和县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处处是干净整洁、秀美宜人的景象,垃圾不见了,违建拆除了,道路畅通了,更多的绿意浸润着城乡大地……近段时间,一幅美丽城乡的画面正在太和展开,这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带来的“美丽蜕变”。
3月下旬以来,太和县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作为看齐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中之重,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彻底整治城乡环境问题。一场力度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整治行动拉开大幕,并且迅速转化为提升太和形象的生动实践。
“拆违拆旧、环境整治、绿化提升,不仅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更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太和县县长刘牧愚说,环境是一个地方形象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更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基于此,3月26日,太和县召开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担当更大的责任,把“五大专项行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以“治”为核心,以“拆”和“绿”为手段,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打造良好环境。
专项行动初期,太和县坚持集中攻坚、强行入轨,集中一段时间、集中人力物力攻坚克难,以非常之策求非常之效。建立环境整治行动“全方位、多层次”督查网络,县六大班子领导成员负责包点乡镇的督查;每十天调度考评一次,拿出360万元当场兑现奖惩;各乡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发动干部群众对房前屋后、乡村道路、农业基地等范围内垃圾、堆物废料和白色污染,以及废品收购点、骑路逢集等问题,集中进行大清理、大整治,全面向“脏”开战。
截至目前,全县共动用机械8000多台次,投入人力14万人次,清理垃圾3万多吨、杂物20多万处,治理沟河塘610公里,打捞漂浮物5600多吨,清理废品收购站点154个;拆违拆旧119万平方米,立面粉刷出新81万多平方米,拆除广告牌11951块,治理国省道195公里、县乡道路890公里,清理路肩、沟河塘整治土方78万立方米。
“过去我们到外地去学习,十分羡慕先进地区看不到一片垃圾,现在我们也做到了这一点,这是多年从来没有的。”太和县文明办负责人介绍,经过集中整治,目前太和县已初步实现在城乡范围无暴露垃圾、无水面漂浮物、无乱堆乱放等目标,巨大变化赢得群众纷纷点赞。
以往,环境整治时常出现整治-反弹-整治的“回潮”怪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这次专项行动,不仅要治标,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更要治本,彻底拔除城乡环境治理顽疾。”刘牧愚说。
以垃圾清运配套设施为例,前几年由于投入不够,太和县环卫设施配置欠账较多,农村缺乏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生活垃圾只能扔到沟里田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太和县此次下定决心,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由劲旅环境科技公司作为外包公司,将环卫网络延伸到全县乡村。依托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该公司已配备电动三轮保洁车1900辆,洒水车、洗扫车、转运车等57辆,深埋式垃圾站建设完成582座,招收保洁员3000名,所有镇村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垃圾“有出路”。为此,太和县今年以来财政投入已达近2亿元,其中1.4亿元进行市场化运作,人均环境卫生投入达到115.7元,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在县城,一系列完善设施、增强功能的行动也已展开。针对城区菜市场、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太和县统筹考虑污水处理、水利兴修、绿化提升、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各项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功能,为环境卫生的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美丽环境是形象,是获得感,更是竞争力。刘牧愚表示,下一步太和县将着力从前期的强行入轨,过渡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城乡环境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同比增长21.2%,增幅居全省第二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