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太和志愿者“七一”举行特殊捐献仪式

阜阳日报 2016-07-06 20:3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宋玉洁 实习生 江雪竹 通讯员 齐德远 摄影 刘祥体

志愿者现场签署协议书。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在太和县文庙广场,由太和县委宣传部、县红十字会、县文明办、苗为民爱心社等单位和组织共同举办的第二届遗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仪式上,百余位志愿者填写了遗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申请,以一种特殊方式纪念建党95周年,志愿者们无私爱心深深感动了市民。

现场群众填写捐献申请

   当天上午9点,太和县倪邱镇居民代守建赶到现场,在苗为民爱心社的展台旁,郑重地将自己的名字填写在遗体(器官)志愿捐献申请登记表上,并端端正正地贴上了照片。

“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过我的家庭,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代守建今年36岁,入党13年。半年前,他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高昂的医疗费压得这个普通家庭喘不过来气。所幸的是,社会善良热心的人,有的捐款支持,有的提供医疗咨询帮助,有的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大家的爱心让我深受感动,我愿意在生命结束后捐献出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

63岁的阮安东是太和一中的一位退休教师,他在微信群得知此次活动,经与家人商量,征求理解、同意后,在活动现场填写了志愿捐献申请登记表。“人去世后,器官移植可救助病人,增添多少家庭的幸福,遗体在科研教学、促进医学事业发展上发挥作用。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遗体可为社会作贡献。”阮安东告诉记者,他1987年入党,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愿在此类公益活动中起带头作用,为树立奉献社会的新风尚作表率。

活动现场,70岁的太和县城关镇居民狄金玲将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等交给了苗为民爱心社的工作人员。早晨,狄金玲在文庙广场遛弯时,看到了这项公益活动,觉得很有意义,可是当时她并没有带证件。老人回家拿照片等资料,并征得儿子同意后,办理了申请手续。“火葬后就是一把灰,不如捐献出来,为他人和社会造福。”

公益团体积极组织

   2012年4月,太和县原政法委副书记、安徽炎黄律师事务所原党支部书记苗为民把自己的遗体(器官)作为最后一笔党费捐献出来,感动了无数人。之后,太和县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暨苗为民爱心社成立。几年来,苗为民爱心社上街头、进农村,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扶危济困,成为阜阳市影响力较大的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已由当初的50多人发展到1000余人。

“建党节前十余天,我们组织了第二届遗体(器官)捐献活动,消息发出10多天,志愿报名者已达120人。”太和县苗为民爱心社工作人员闪红云告诉记者,连日来,他们做好讲解、登记、统计等工作。

活动得到了其他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颍泉区城乡统筹实验区爱心联合会会长吴磊告诉记者,他在微信群中得知此项活动后,立即进行了宣传推广,并与苗为民爱心社分社联系对接,此次活动中,他组织24位志愿者办理了登记手续。

太和阡陌爱心联盟的20多位志愿者早晨7点便来到了活动现场,搭建舞台、拉条幅、搬桌椅、维持秩序。“高一时加入了爱心联盟,利用双休日和放假期间,参加守护小树苗、慰问福利院等公益活动。”17岁的刘芊芊说,刚参加完高考,她得知了此项活动,便积极参与其中,觉得很有意义。

当天,太和县眼科医院、太和县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志愿者也参与其中,为当地百姓进行义诊。

无私爱心传递弘扬

   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150万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的总数只有一万多例。大批患者在等待中饱受疾病折(,或慢慢死去。

在苗为民、雅风、高思杰等榜样的带动下,遗体(器官)捐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阜阳人接受。“太和县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等工作,为全市县级红十字会提供了宝贵经验。”阜阳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德杰如是说。

据太和县红十字会统计:截至今年5月份,太和县成功办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的群众达133人,实现捐献10例,其中遗体捐献5例、眼角膜捐献4例、肝脏等大器官捐献1例。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遗体接受站负责人付杰介绍,截至目前,太和县在该接受站志愿申请捐献遗体(器官)的总人数达400多人(部分人员的申请正在审核),位居全省各县第一,形成了独特的“太和现象”。

新闻推荐

袅娜梵音镌叶贝

雪涅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