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墙内的关爱和温情

阜阳日报 2016-06-22 20:38 大字

[摘要]太和县拘留所创新管理教育侧记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李子贵

   在人们印象中,拘留所是一个灰暗、沉重的地方,是一个缺乏温暖、戒备森严的地方,殊不知这里也有亲情般的关怀,照亮迷途人回家的路。近年来,太和县拘留所结合监管工作实际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规范执法、创新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教育感化违法人员,取得显著效果。

近日,在太和县拘留所,记者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监室,被褥叠放整齐,脸盆、茶杯安放有序,不仅设有医务室,还有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等,这和人们印象中“铁网高墙”内的情况极为不同。

“进入夏季以来,我们为在拘人员发放了防暑药品,对拘留区坚持定时消毒,购买了电风扇、软凉席等。”拘留所负责同志介绍。

很多人认为,拘留所里除了放风时间,被拘留人员可能被关押在屋子里,而太和拘留所为被拘留人员组织了很多活动。“维权必须有度,合作才能和谐。在现代社会,大家更应树立法治观念,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纠纷。”在一次“道德讲堂”上,太和县拘留所邀请了县检察院的检察官,为全体在拘人员讲了一堂诙谐幽默风趣的法治课,给家人写一封信的倡议也受到被拘留人员的热烈响应。

据了解,太和县拘留所现有民警16人,担负着月均收拘90余人、年均1000余人次违法人员的繁重监管教育任务。针对队伍现状、结合拘所管教工作实际,拘留所从实开展队伍建设,常年坚持每周二雷打不动的民警集中政治学习;从严执行规章制度,对涉及党风廉政建设、拘所管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落实、考核做到量化、细化、明确化,通过警营文化教育提升民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民警的执法水平,切实将在拘人员的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努力将监所打造成法治文明窗口。

马言和马才(均为化名)是太和县双庙乡的一对同村宗亲。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兄弟俩共同出资购置了一处约七分地左右的宅基地,约定一人一半。2006年,马言先在一半的宅基地上给其大儿子盖起了一栋2层楼房,同时与马才商议想给予马才一定的经济补偿,然后用剩下的一半地再给二儿子再盖一栋房子。不料马才却认为补偿过低,坚决不同意。

二人谁也不愿意让步,导致矛盾不断升级和激化,最终因多年积怨引起打架双方被拘留。在拘留所内,这对老兄弟情绪依然异常激动,彼此撂下狠话要等拘留结束后再新账旧账一起算。

获悉这对兄弟要“秋后算账”,太和县拘留所管教民警决定扮一下“和事佬”。于是,谈亲情,谈法律,谈影响,谈经济,谈生活,当管教民警把他们的“打架成本账”一笔笔算给这对兄弟时,这对兄弟傻了眼。“是啊,张警官说的太对了,这十来年咱弟兄俩弄得啥事啊?”年轻的马言率先醒悟过来,双方最终在拘留所里握手言和。

解除拘留后,两人专门到拘留所送锦旗致谢,两面锦旗上分别赠言民警:执法为民典范,化解矛盾先锋;十年积怨一朝解,心系百姓解民忧。

在拘人员的身份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在民警眼里,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每个民警在坚持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同时,尽己所能,给在拘人员提供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帮助,让他们即使身在高墙内,也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今年“五一”期间,被拘人员陆某某情绪低落,整日愁眉不展。值班管教民警与之谈后得知,陆某某父母年迈,妻子患有精神病,孩子年幼无人照顾,这成了陆某某的一块心病。管教民警立即和陆某某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们照顾孩子有困难后,又与所在的村协调,妥善安排好了孩子的生活,这让他感受到了管教民警浓浓的关爱之情,也打消了其对立抵触情绪。

不断创新管理教育理念,从重处罚轻教育向管教并举转变,太和县拘留所赢得了社会肯定。近年来,太和县拘留所有2位民警被评为“岗位标兵”、单位被授予全市“三零所队(执法零过错、群众零投诉、队伍零违纪)”称号,被安徽省公安厅命名为“二级拘留所”。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天然笔者从太和县纪委获悉该县近日通报

本报讯(通讯员 李天然)笔者从太和县纪委获悉,该县近日通报了一起违规公款宴请典型案件查处情况,对组织参与的9名干部严肃处理并在全县范围内曝光。   据了解,今年6月23日晚,该县纪委组织开展明察...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