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勤筹社仓备 或恐岁逢饥

亳州新报 2016-04-29 15:25 大字

王树中

□葛靖雯

他本是太和县令,适逢亳州灾情严重,受命于危难之间,迎难而上,甘当“救火员”;十年后,亳州又遇大灾,已是甘肃省督军参谋长的他,主动请命到亳州救灾,甘为“孺子牛”,他就是被太和人民称为“王青天”的王树中。

王树中(1868-1916),字建候,号百川,又号梦梅生,甘肃省皋兰县长川村人。他22岁中举人,1894年考中进士,受任为太和县知县,年仅27岁。

王树中初任太和县令时,该县有“好争讼”的风气,老百姓“常以细小之事见官说理,明辩曲直,连年不已”。王树中上任后,每次坐堂,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争讼之民晓以争讼之害”,教以乡党戚里应当忍让、不宜斗讼的好处。经他教育规劝,前来争讼的百姓无不被他的诚恳所打动,“感惭泣下,罢讼而归”。他初到任时,每月案件数以百计,一年后,每月仅有十余起。

他还经常“下基层”,巡视乡里,每次下乡必挟带自购书籍,分送给村里无钱买书的学生。他所到之处,总是“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子弟”。每次巡乡,他都与老百姓吃住在一起,边吃饭边体察民情,询问疾苦,“与太和民宛然有家人父子情”。

1899年初 ,亳州、涡阳等地出现水灾,饿殍遍地。就在这年,涡阳县爆发了刘朝栋领导的农民起义,“数日间响应者数十万,席卷全县,波及邻县”,起义军的“花旗”部在亳州的沙土、立德等地遥相呼应。

这个时候的亳州像一个烫手山芋,官员们都不愿到亳州任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树中“慷慨应诺,前往治理”。他一到任就筹划赈济,赈济还没结束,瘟疫又爆发了。当时亳州大地“死尸枕藉,哭声动四野”。他宵旰图治,废寝忘食,设置3处“施膳所”,用于发放赈灾食物;设立1处医疗救助站,医治伤病百姓,每天受粥受药的就有万余人。

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年夏季,亳州大地又遇旱灾,“天旱缺雨,禾稼待哺”,王树中无计可施,他一面“为民向天哀号”,一面同乡民一道运水抗旱,劳累成疾。为防患于未然,病刚愈,他就筹设粮库,“勤筹社仓备,或恐岁逢饥”。为改良教育,纯化民风,他又将柳湖书院改建为养正学堂,建立了亳州第一所新式学堂;他还主持疏浚宋汤河,并对清油湖进行了深挖和清淤处理,排除了水患。不到一年,亳州面貌大为改观,“境内竟有弦歌、读书之声”。

之后,王树中又在太和任了3年知县,然后回到甘肃省府任职。

宣统二年(1910年),亳州又遭水灾,急需赈扶。据《亳州市志》记载:“1910年夏秋之交,暴雨成灾,庄稼全数被淹。大饥。”王树中到亳州赈灾时曾写过一组名为《辛亥春日谯陵纪灾》的诗作,真实地再现了灾后亳州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其中两首为例:

谁把婴孩弃道旁,声声犹自觅爷娘。几回恻念思留养,自顾残躯且不遑。

灾祸流行盛疬疫,斯须人与鬼为期。荒原日暮群鸦嗓,剩没残骸沟壑遗。

这时历史的车轮已行进到辛亥革命前夜,百姓抗粮抗租,抵抗官府的活动此起彼伏。而之前捻军起义、刘朝栋起义的影响仍在,对于到亳州赈灾,官员们大都畏缩不前。在这样艰难的时刻,王树中回想与亳州人民结下的情谊,便“急切前往”亳州赈灾。他的这一举动,同僚们很是诧异,都“拭目以观巧妇之为无米炊也”,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王树中一到亳州,就实地察看灾情,积极协调,电请安徽巡抚“停征”亳州当年的一切税款;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多方呼吁,募集善款;还游说西方传教士,利用他们创办的“慈善会”,一起赈济。赈灾完毕,府库亏空“逾万金”,他又到处奔走,筹措资金,填补了亏空。

辛亥革命爆发后,王树中回到甘肃料理政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遍了甘肃76个县城的大半,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16年9月病逝,年仅49岁。

新闻推荐

一个基层派出所的24小时警情体验

一名女子因使用假钞被民警带到所里询问,潘四化在拿着假钞仔细查看潘四化(左一)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潘四化一边听报警人叙述事情经过,一边登记在出警登记表上春节期...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