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屡败屡战太和县刘磊养猪、种玉米,两项亏了200万,后来种小麦和鲜食玉米“翻了身”
[摘要]太和县刘磊养猪、种玉米,两项亏了200万,后来种小麦和鲜食玉米“翻了身”
日前,在太和县郭庙乡张浅村一块玉米地里,年轻的刘磊正带领十多位村民采摘刚长成的玉米,他一边指挥采摘,一边把成堆的玉米棒子装上三轮车,待玉米装满,他又把车子开进冷库,不时摘掉眼镜,撩起衬衫擦一把脸上的汗水。望着他的背影,谁也想不到三年前他还是一位捧着金饭碗的白领,如今却踏踏实实当起了农民,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立志回乡当农民
刘磊今年30岁,2007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到山西吕梁地区做“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志愿服务工作,一年后担任项目主任,几年后转战北京任副总干事,负责宣传、筹款、政策倡导、项目规划和布局等方面的工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家乡的父母也为儿子感到自豪。“真正让我转变观念、萌生回乡创业念头,源于一次回乡调研。”刘磊告诉笔者,2012年7月,他抱着在扶贫、公益方面作点贡献的想法回到家乡郭庙乡,发现当地农民不太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含量较低。与其让别人做,不如自己干!于是,刘磊决定租赁土地,利用所学知识和积累的人脉,开展现代农业试点示范工作。主意一定,他毅然提交了辞职报告。
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学生,到头来又回乡当农民,父母刚开始怎么也想不通。后来,在听到儿子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深刻理解、特别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构想后,多年来经营养殖场的父母认为儿子有理想有抱负,更有责任感,决定放手让儿子搏一搏,并把自己的养殖场作为示范基地。
屡受挫折不气馁
2012年8月,刘磊先在自己的老家张浅村租赁150亩土地,通过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筹集到启动资金180万元。有了这笔钱,刘磊开始大刀阔斧实施自己的计划:投资80多万元改扩建规模养殖示范区,购买种猪和仔猪。没成想,第二年生猪即将出栏的时候,由于价格下跌,一下子亏损了100多万元。 “这主要是我对生猪市场行情了解不够造成的。 ”刘磊说,幸亏,他饲养的180只羊销售不错,不然的话就亏大了。
尽管初次创业失利,但刘磊当年大学的一位恩师对他这种创业精神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帮他融资500万元,告诫他不要气馁,多在调整种植结构上做文章。 2013年秋季,刘磊又流转土地700亩,全部种上玉米。由于他引进的品种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在抽穗期气温过高,花粉被晒死,结果减产90%,又损失了近100万元。连续遭受两次挫折,刘磊有些迷惘,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正当他心灰意冷时,他的大学老师多次到种植基地调研,并帮他选择更好的种植项目。在专家指导下,2013年秋,刘磊又租赁土地500多亩,除种植1000亩小麦外,留出50亩作为种植鲜食玉米的实验田。次年就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鲜食玉米价格也是普通玉米的两倍以上。
积极谋求大发展
找准了创业门路,刘磊的劲头更足了,今年不但在当地种了350亩鲜食玉米,还在相邻的马集乡种植了450亩。刘磊介绍说,这种玉米和当地的传统玉米相比,成熟期短,味甜,可以生吃,对土壤、种子、化肥、耕作灌溉等技术以及采收要求都比较高。比如,预留地必须休耕晒地,要等到第二年春季才开始播种玉米。 “这种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玉米一上市,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和城区的一些超市商场已经签订了供销合同,产品供不应求。 ”刘磊高兴地说。
为储存更多的鲜食玉米,便于反季节销售,刘磊投资10多万元建造了冷库。笔者在刘磊的种植养殖基地看到,冷库就建在养殖基地旁边,除了有两栋粮仓和一栋停满多种农机的大棚外,还坐落着几栋羊舍猪舍,舍里仍存栏200多头羊和200多头猪,其中,引进50头母猪用来自繁自养。
“我回家乡创业,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引导当地群众科学种田,提高土地产出率。目前,我计划投资100万元建造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销中心,集产品展示、销售、技术培训于一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刘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薛建邦)
新闻推荐
日前,太和县桑营镇计生协会人员走访慰问了朱庄自然村的计生奖扶困难户李军章夫妇,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同时鼓励他坚定生活信心,克服目前的困难,让计生困难户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温暖。陶西锋摄...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