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424”西瓜热销带来的启示 □本报记者 蒋加磊 李锦文

亳州新报 2015-08-11 15:35 大字

谢士伟在帮顾客挑选“8424”西瓜

同样卖西瓜 销量大不同

一边是低价的本土西瓜少人问津,一边是价格高出两倍多的“8424”西瓜销售火热。今年夏天,“卖瓜难”现象虽又如期上演,但出现了两种西瓜销售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亳州市有关专家认为,“8424”热销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传统农民和现代职业农民之间的差距。

“老板,西瓜咋卖的?”8月9日上午,市区芍花路西瓜临时销售点,市民梁霞指着一个西瓜摊上每个约篮球般大小的西瓜问道。

“六毛。你要多大的?”来自谯城区十河镇的瓜农田成明热情地招呼着。

不过,梁霞没有回答,又看了一下旁边的瓜摊,那里放的是一个个足球大小的西瓜。

“你这怎么卖的?”“这是‘8424’,一块五一斤。少了不卖。”摊主底气十足地说。稍微犹豫了一下,梁霞挑了两个“8424”,付了18元。

看着旁边的同行又做成了一笔生意,田成明一脸的羡慕。

卖“8424”西瓜的摊主叫谢士伟,是谯城区十河镇人,在大约20分钟的时间里,他一共做成了6笔生意。

谢士伟告诉记者,车上的西瓜是从邻近的太和县拉来的,这瓜皮薄、汁多、甘甜、爽口。

“我一次去拉一千多斤,两天基本上就卖完了。”谢士伟说,虽然每斤价格比本地西瓜贵了两倍多,但依然很好卖,“现在大家买瓜是先看品质,价钱高点也无所谓”。

一旁来自谯城区赵桥乡的瓜农梁大宝的生意也不怎么好,大半天时间,车上的瓜还没怎么动。

“现在也不知道咋回事,城里人都喜欢贵的西瓜了。”梁大宝说,虽然自己种的西瓜价格还不到“8424”的一半,但对方那边的顾客络绎不绝,而自己这边偶尔才能做成一笔生意。

在市区魏武广场附近一家大型超市里,“8424”售价每斤为1.98元,购买者络绎不绝。“我们超市只卖“8424”、麒麟等高品质西瓜,这些西瓜品质比较好,很受顾客欢迎。”该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西瓜在最便宜的时候,每斤也要1.48元。

据市农业部门介绍,“8424”这个品种是1984年2月4日由上海地区的农业专家育种成功的,皮薄、汁多、甘甜、爽口,个头适中。近年来,以改良版“8424”为代表的高品质西瓜正逐渐抢占亳州本土市场,深得市民喜爱。

同样种西瓜 效益大不同

作为记者的“老相识”,2012年,田成明曾因“卖瓜难”向本报求助过,记者也曾帮他卖过“爱心瓜”。

“这都几年过去了,现在还是不好卖,我也不好意思再给你们添麻烦了。”田成明说。

田成明今年种了5亩西瓜,按照目前的行情,一亩地只能卖2000元左右。因为嫌收购商给的价格低,他就和妻子一起开着三轮车拉着西瓜到市区卖,“一次拉千把斤,好几天才能卖完”。

“这‘8424’贵是贵了点,但确实好吃,俺孩子知道我出来买瓜,点名就要买这种。”梁霞介绍,现在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嘴巴也越来越刁,“以前媒体呼吁买爱心瓜的时候,我们也都积极响应,但光靠\‘爱心’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把西瓜的品质提上去”。

作为一名有着约二十年经验的“资深”瓜农,田成明种瓜的方式也是延续以前的做法:在庄稼地里进行套种。等庄稼收割完了,庄稼地就变成了西瓜地。不过,这种“靠天收”的种植模式,产量和品质受天气影响比较大。“今年西瓜地被雨水淹过一次,确实没‘8424’甜”。

距离田成明瓜地100多公里远的利辛县大李集镇南街村,大学生村官袁明和他人合作种植的50多亩“8424”已经进入了“尾声”,他正指挥着工人把部分大棚里的瓜秧拔掉,栽种茄子和黄瓜等蔬菜。

从5月底到现在,袁明和他的合伙人坐在地头就收入了100多万元,去掉各项开支,盈利约50万元,每亩地西瓜挣了大约1万元。“市场价卖到一块五一斤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批发价是八毛左右。”袁明说,根本不愁卖不掉,都是人家上门来拉。

2012年大学毕业以后,袁明来到了南街村当起了村官。他发现当地村民大部分遵循“麦——豆——麦”的种植模式,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他流转了140多亩土地,又找到几个种植大户合伙,总共筹集了约60万元的资金,除种植中药材外,还用50多亩地种植改良版的“8424”西瓜,当年就收回了建大棚的成本,并盈利几万元。

“还靠以前的方式种瓜或者是种庄稼肯定不行了,得靠技术和规模化种植。”袁明说,他明年准备再引进一些其他西瓜品种进行试种,“先弄一个棚试验一下,效果好再扩大面积”。

同样当农民 “钱景”大不同

虽然知道用大棚种植的西瓜收益高,但很多瓜农依然坚持着“靠天收”的种植方式。

“因为大棚种植对成本和技术要求比较高,前期投入就得上万块。万一西瓜卖不上行情,就亏大了。”田成明说,他们习惯了套种西瓜的模式,庄稼不成还有西瓜,西瓜不好还有庄稼,总不会空手。

“咱们这老本瓜产量高,也容易种,卖的时候虽然便宜,但风险也小。”谯城区张店乡的瓜农崔展锋介绍,虽然年年都是“卖瓜难”,但让他尝试多投入点钱改种其他品种,还真没往这上面想过。

据了解,目前亳州市西瓜种植呈零散型分布,很少有大面积种植。“大部分的西瓜是在庄稼地里套种,而专门引进新品种,进行精细化种植的并不多。”市农委业务科科长张涛说。

“传统种植模式能解决温饱问题,发展现代种植业则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张涛认为,“‘8424’热销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传统农民和现代职业农民之间的差距。”

破解“卖瓜难”的关键是提高西瓜品质和品牌,而提高品质、品牌最根本的途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张涛介绍,在亳州,像袁明这样的大学生村官转化为职业农民的人有不少,他只是技能型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缩影。

“现代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张涛认为,只有把种植当成一种职业,农民才会开动脑筋去补充知识、学习技能,从而适应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张涛表示,培养“职业农民”,不仅需要相关的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逐步改变农民凭经验、习惯“靠天收”的种植传统。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掌握着更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各相关部门加以引导,让农户们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新闻推荐

“特约演员”怎沦为在押囚犯? 为早日成名,年轻演员在安徽省太和劫车行凶 一鸣 文 图

一部集商战、情感、武打、喜剧等看点于一体的电视连续剧《风雨雕花楼》目前正在安徽省热播。在该剧第24集中,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特约演员”曹向东有一段清新亮相。近日,这名“特约演员”现身安...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