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近段时间太和县康盛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刚喜上眉梢

阜阳日报 2015-08-29 08:35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近段时间,太和县康盛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刚喜上眉梢:正式进军电商以来,企业收到来自欧美、阿拉伯等地区的国际订单越发增多。今年1至7月份,企业实现发制品出口3100万美元,其中70%以上的产品通过网上交易完成。

康盛发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制品收购、加工、出口为主的企业,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人发收购和粗加工,生产方式类似于小作坊,年利润并不高。2013年,太和县发制品基地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康盛紧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并于2014年投资3000万元,入驻该县马集乡工业园区。

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康盛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以前,企业一直采取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但近两年我们发现,传统的线下市场已经几近饱和,很难找到新的订单。也就是说,如果不调整经营策略,寻求新的销售渠道,企业发展势必会裹足不前。”郭刚说,对传统销售方式的过于依赖,致使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反应滞后,产品出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以对外贸易为主的企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传统的销售模式走不通,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发展如火如荼的电商,借力“互联网+”撬开新的国际市场。为此,去年9月份,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将销售部直接改成网络销售部,同时,与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等国内、国际电商巨头建立业务联系,和新建立的“卡贝路”平台合作……

“搭乘互联网快车,企业不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郭刚介绍,转战电商以来,企业在开展线上、线下互动销售的基础上,与欧美、阿拉伯等国家的发制品销售商建立了直接联系,减少了对外贸易的中间环节,销售量更是不断攀升。现在,企业仅在广州的网络销售部办公区,就由原来的20多平方米扩至2000多平方米,销售人员增至150多名,每天的线上接单量可达200多笔,交易额达20万美元。比产品销量激增更为重要的是,直通国外市场的销售模式,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与消费者需求联动,倒逼企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进行创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们的产品以高端成品假发为主,企业及时根据国外市场的反馈作出调整、转型,既能保证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郭刚介绍,预计今年底,企业产品出口将突破5000万美元。前不久,企业又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二期发制品加工厂,建成后,生发年加工量将达200吨。“目前,我们还在与香港一家证券公司洽谈,计划明年在香港主板上市。”郭刚表示,借着互联网东风,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目前正逐步加快,因此,他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三堂镇文化服务中心活动丰富受欢迎

本报记者郭晓林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