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理发师 生活乐悠悠
[摘要]本报通讯员 薛建邦
每到逢集日,在太和县双庙镇集市一隅,一顶有些灰旧的伞棚立在那里,伞棚下支着一副理发摊子,这里没有招牌,没有音响,更没有花里胡哨的设施,只有一个装着简单理发设备的帆布包,外加几条长凳子,长条凳子上坐满了顾客。笔者看到,尚学忠师傅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拿着推子,全神贯注地在一位老人头上“精耕细作”;理好了发,他又拿起一把锃亮的剃须刀为老人修面,从额头、面颊到下巴,一丝不苟,行云流水般的娴熟技艺引来围观者的啧啧称赞。
今年64岁的尚学忠家住双庙镇尚庄村,他11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理发。“我的老太爷、爷爷都干了一辈子理发生意。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经常挑着担子走村串户,那时不要钱,只收粮,一年一结,每年能收到七八百斤粮食。”尚学忠回忆说,直到成家后他才另立门户;40多年来,他靠着这门手艺抚养了四个孩子,并先后盖了瓦房、楼房。
后来,各种发廊、美容厅在小镇上逐渐流行起来。新潮流的冲击下,尚学忠收起了剃头挑子,在街上租房开了一家理发店。凭着一技之长,尚学忠虽然也能养家糊口,但门前一直很冷清。“我分析了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法陈旧,跟不上潮流,和周围几家美容美发厅相比显得落伍。每月除去房租,挣不了几个钱。我曾试图让两个儿子学理发,可他们刚学会就不干了,如今都在外地的厂里打工。”说到这里,尚学忠显得有些无奈。
后来,尚学忠退掉门面房,在集市上寻了一块空地,支起了理发摊子。他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逢集时把家伙什拉到街上来,集罢回家,多年来风雨无阻。他的传统技法受到了中老年人的欢迎,经常是排着队等候理发,有时集罢仍收不了场。“每个集能理30个头,刮光头收费五块,理发七块,比理发店收费便宜将近一半。”尚学忠高兴地告诉笔者,除了理发收入外,他现在每月能领到70元的养老保险金,老伴的养老保险金过些时候也可以领取了,晚年生活一点也不愁。
新闻推荐
7月15日,阜师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在三塔镇拐湾村青少年活动室与留守儿童互动游戏。据了解,数学与统计学院组织32支小分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针对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留...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