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提起牛肉很多人不禁想起餐桌上的各种菜肴但太和县居民

阜阳日报 2015-07-21 08:4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提起牛肉,很多人不禁想起餐桌上的各种菜肴。但太和县居民朱峰却将其制成了像糖果、饼干一样可以随拆随吃的休闲副食品,俏销皖北及江浙地区。也正是靠着这条颇具特色的创业道路,朱峰在放弃外地大企业的高薪职位后,又在家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今年53岁的朱峰是太和县旧县镇人。上个世纪80年代,外出闯荡的他,开始进入医药销售行业。从最基层的药品销售,到西安杨森、江中制药、东阿阿胶等全国较知名医药品牌的产品代理,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朱峰的医药销售事业风生水起,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他乡纵有千般好,未有家园水土美。腰包渐鼓的朱峰,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思索如何能在家乡闯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经过多番考察,朱峰将目光投向了牛肉食品加工。“皖北盛产黄牛,是全国有名的黄牛生产基地,如果我能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牛肉制品卖向全国,肯定有前途。”2010年,放弃高薪的朱峰毅然回到家乡,投入8000多万元,在太和县城关镇工业园区建立了占地30余亩的安徽老炊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牛肉制品的加工、生产、研制。

不同于谷物类食品,牛肉制品不易长期保存,也很难做出“花样”,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卖熟牛肉,企业的竞争力肯定不如餐馆、饭店,自然也就难以生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见多识广的朱峰,想到了科技创新:通过与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滁州学院等多家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依托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打通牛肉系列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瓶颈。

“现在看,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生命线的方向是对的,这几年,我们先后研发出牛肉粒等产品,获得了黄牛肉卤制技术与现代工艺研究等多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项目,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带来了超过5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利润。”朱峰说,目前,企业已有复合牛肉粒、黄牛卤制技术等10余项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靠着丰富的肉牛资源和科技创新驱动,企业从建厂之初的每年加工肉牛制品200吨,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吨,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还有力带动了近千户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

这两年,电子商务越发红火,朱峰又开始向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模式进军。“以前我们一直依靠传统的实体公司对外销售,方式比较单一,在营销、市场开拓方面越来越吃力。去年,我们开始与本地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让他们帮我们运作,在线销售我们的产品,现在销售势头很好。”朱峰告诉记者,目前,网络年销售额已占企业产品年总销售额的近三分之一。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推动线上业务发展,力争年底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创造利税1000万元的目标,同时也使阜阳的肉牛制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食用的休闲食品。

新闻推荐

打工创业致富 捐款回报家乡

本报记者 徐立成 实习生 李晓巍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