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4岁孤儿撑起爱的天空
[摘要]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薛建邦 实习生 李慧敏
“闺女来了,在隔壁屋坐着呢。”“是么?我这就过去看看,你先去招呼一下。”7月10日,在太和县阿龙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么一段让人不明白的对话。
对话人是公司董事长张龙和他爱人。为啥自家闺女来了,还需要特意过去招呼?经过一番了解,记者这才知道这对特殊的父女有着让人感动的爱心故事。
“闺女”是个可怜的孤儿
不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略显羞涩的神情,这是太和县二郎乡14岁女孩王丽萍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经历了太多的(难: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她一岁那年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相依为命的父亲,2011年患上脑血栓,于去年8月份离她而去。
多年来,因为家庭贫困,王丽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照顾家庭,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快乐的记忆;缺乏财力人力,她最害怕的是下雨天,房子漏水让她跟爸爸多次被淋湿;没有现成的饭菜,小丽萍自己开辟荒地种蔬菜,最喜欢吃的菜是“炒大葱”。
父亲生病瘫痪后,弱小的丽萍每天不仅要洗衣做饭照顾家庭,更要一勺一勺给父亲喂饭;为了让父亲多活动活动,她拼尽全力也要每天拖着爸爸到屋外晒太阳;考虑到家庭生活困难,小丽萍一度想到辍学,是大伯一家的帮助和支持,才让她有了继续坚持的勇气。
大伯一家是丽萍的依靠。家里的农活干不动,大伯便时常帮忙;搬不动生病的父亲,大伯和大娘来帮忙;为了能让丽萍日子好过些,大伯一家还时常接济。可大伯的生活也不富足,2013年大伯患病治疗就花去了10多万元,如今还欠着外债……
“接到城里来咱来照顾”
丽萍是可怜的,同时她也是幸运的。2013年夏天,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张龙。那时候,人称“阿龙哥”的张龙从太和县妇联主席处了解到王丽萍的情况,第一时间开车去看望了这个可怜的小姑娘。
随后,张龙多次去看望丽萍。每一次,他都会带上不少生活用品,陪着小丽萍一起照顾一会儿她的父亲。“那时候没多想,就觉得这孩子可怜,咱条件好些,能帮就帮一下。”
真正让张龙萌生收养丽萍的念头,是在得知丽萍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她才13岁,往后要是没人照顾,这日子该咋过啊!”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张龙召开了家庭会议,深明大义的妻子、儿子、女儿都同意了;在征求了丽萍和丽萍大伯的意见之后,小丽萍正式成为了张龙的女儿。“闺女的孤儿证暂时没办下来,我还不能办理正式的收养手续,但我打心眼儿里已经把她当成自己的小孩儿了。”
这一次王丽萍到太和,就是张龙一家邀请的结果——希望把闺女接过来在太和读书,这样不光能够方便她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方便自己和家人照顾她。“过两天我要到霍山出差,准备顺便带孩子们过去一趟,丽萍长这么大没出去玩过,趁现在过暑假让她跟着出去看看。”
能帮助人的事还要多做
收养孩子不比其他,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和精力。记者问张龙为啥要这样做,这位50岁商人的回答却格外朴实:“没想着为啥,就是觉得帮个人肯定是在做好事。我女儿刚好跟丽萍年纪差不多,我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幸福成长。”
再跟张龙一家聊天时,张龙妻子无意中说的一句话道出了另外一个秘密:“这不是收养的第一个孩子了。”8年前,12岁的太和男孩杨俊因父亲去世、母亲离家而变成孤儿,被张龙夫妇收养。8年过去了,在张龙一家的帮助下,当初的小男孩如今已经变成了大小伙子,在事业上也开始有所收获,每月能收入五六千元。
多年来,除了帮助这两名孩子,张龙已经记不得资助过多少家庭贫困的孩子、帮助过多少孤寡老人;除了在经济上帮助其他人,张龙还坚持义务献血,截至目前累计献血3万多毫升,成为全国农民无偿献血第一人,连续多次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证书。
“能帮人的事还要多做,还是那句话,帮人会得到内心的快乐。”张龙笑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 实习生 李晓巍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